在拒絕美國“調?!庇“兔苤?,印度駐華大使主動找上中國外交部,尋求交流意見。這一舉動,無論從外交信號,還是從戰略走向來看,都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為什么印度突然對美國“翻臉”,轉而看重中國的立場?這背后,既有現實的地緣政治考量,也有對中美兩國影響力認知的重新調整。
【中方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會見印度駐華大使羅國棟】
先回顧一下背景:不久前印巴兩國因為恐怖襲擊事件發生沖突,雙方在邊境地區交火不斷,局勢一度劍拔弩張。
印度本以為能夠通過迅速打擊巴基斯坦,進而占據上風。沒想到卻遭到了巴方迅速而精準的反制,裝備了中方武器的巴基斯坦軍隊,輕而易舉地壓制了印軍,還讓印軍損失了3架“陣風”戰斗機。
對于當時的印度來說,無疑特別需要美國的幫助,即便是口頭支持可以,然而美國方面卻迅速撇清關系。不久前才出訪過印度的美副總統萬斯表示,印巴沖突與美國無關,還聲稱巴基斯坦也是美國的“朋友”。
這種表態無疑會讓印度方面感到“心涼”。諷刺的是,就在印巴雙方艱難達成?;饏f議之后,特朗普政府第一時間跳出來給自己臉上“貼金”,聲稱是美國“促成了印巴和平”。
特朗普這波“硬蹭功勞”,不僅沒撈到面子,反而讓印度徹底寒了心。莫迪政府終于意識到:美國不是朋友,是棋手,而印度,只是棋盤上的一個棋子。
就在這種氣氛之下,印度駐華大使羅國棟拜訪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雙方就中印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這一次交流,顯然并不是簡單的外交照會那么簡單。要知道,雖然中印關系在近段時間有所緩解,但兩國在邊界問題、經貿摩擦等方面仍存在分歧,關系并不算“親密”。
【印度特使拒絕美國對克什米爾問題的調解】
在此背景下,印度的主動“靠近”,說明了幾點重要信號:
第一,印度不想被美國綁死。盡管印度近年來積極參與“印太戰略”,加入“四方安全對話”(QUAD),但這不代表它愿意淪為美國的“亞洲馬前卒”。尤其是在經歷了特朗普的“冷漠對待”之后,印度開始重新權衡中美之間的戰略杠桿。
第二,印度意識到中國的影響力在上升。從烏克蘭危機到中東沖突調解,從中非合作到金磚擴容,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而且,中國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對整個南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擁有實質影響力。
在此次印巴空戰中,中國武器的表現也足夠亮眼。印度想要解決與巴基斯坦的深層矛盾,離不開中國的從中調和與幫助。
第三,經貿因素倒逼印度務實轉向。最近,中國限制了部分關鍵稀有金屬的出口,其中包括鍺。而印度正是鍺產業鏈的重要買家之一。
日前,印度駐中國大使館證實,他們已經通過書面交涉與會談形式,與中國有關部門就鍺出口限制問題進行了磋商。如果后續想要達成合作,必須要與中國保持密切接觸。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印度面對一個強硬的巴基斯坦、一個不靠譜的美國,更不能與中國徹底翻臉。關鍵時刻,印度需要“回旋空間”,而這個空間,中國因素最重要。
中印之間存在邊界爭端,這是事實。但與此同時,兩國同為金磚成員、同為亞太新興大國,在很多全球性議題上有著天然的合作基礎。
【中印邊境局勢有所緩和】
此次印度駐華大使主動溝通,顯示出印方在處理中印關系時的務實態度。如果雙方能以此為契機,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緩解邊境對峙、重啟經濟合作,不但有利于中印關系穩定,也能對整個亞洲格局產生積極影響。
還要看到,印度并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是想從兩方爭斗中“漁利”。這種“戰略自立”的做法,恰恰說明印度已不再滿足于當“跟班”,它想做“多極世界中的一極”。而這點,正好與中國推動的全球多極化趨勢不謀而合。
對于中方來說,印度作為我們的重要鄰國之一,如果有意緩解中印關系,推動與中方的合作深化,中方自然歡迎。但我們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印度在外交上存在一定的“搖擺性”和“機會主義”特點。
說的直白點兒,就是墻頭草兩邊倒,因此我們不能對其徹底“倒向中國”抱有期待,但要為其“戰略回調”預留空間。
總而言之,國際關系中有一個最樸素的邏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美國不能提供安全保障,不能兌現貿易承諾,甚至還想“蹭功勞”的時候,印度自然會選擇另一個更可靠的伙伴。未來中印關系如何發展,還需要看莫迪政府的下一步舉動,而這一次大使的主動溝通,或許就是一個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