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
——讀《蘇東坡傳》有感
嶺雅文學社社長/呂芊涵
指導老師/孔麗玲
千古歲月孕育了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翻開泛黃的紙頁,還依稀能在錯落的詩行間,聽到前人娓娓唱來的思緒。時隔千年,蘇東坡高聲吟詠出的,不僅是他的豪放,他的超然,他的灑脫;更是他歷盡艱難險阻之后的從容不迫和果敢堅定。
遇見蘇東坡是在一個秋日,參加比賽的作品依舊沒有回音,心中煩悶焦躁,便隨手揣了本《蘇東坡傳》出了門。公交車的顛簸將難以言說的委屈全部倒了出來,驚詫間,那本書從背包的拉鏈縫口掉了出來,像是天意,一見傾心。越讀,越是陶醉,陶醉得忘卻了時間,好像一夢繁華,誤入了北宋的水澤清波,望見蘇東坡立于風中舉杯唱和。蘇軾的一生就這么在我面前如同畫卷一般緩緩鋪展開來:他年少成名,卻幾乎沒有在官場上取得顯赫地位。人到中年陷于烏臺詩案之中,面對莫須有的指摘和誣陷,他無從開口,無法辯駁。在不知所措中,他下獄,被審訊,被迫承認自己的詩文是別有用心。就這么,他被貶到了貧瘠而荒涼的黃州。他開始自省,開始自我剖析,開始回歸自我,開始走向成熟。
達觀和從容一直是蘇軾的底色,更早些時候,密州的中秋夜,他將對子由的思念化作月光般的祝愿,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政治的挫敗讓他貶謫惠州,從容和淡然讓他放下失意,寫下“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把顛沛流離的地方化作心安之處。黃州的自省讓他的心靈境界更進一步,他咽下苦楚,孤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選擇把苦悶置于浩大的天地之間。至此,他終于明白,失意與得意在天地之中不過都是滄海一粟,一個人真正擁有的,不過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罷了。從此,蘇軾便成了蘇東坡。
看完《蘇東坡傳》,似乎是心有所感,抬眼望向窗外,卻發現不知不覺中車已過站,目之所及的是一片廣闊的江水,日光像一灣流水,從云縫里傾瀉而下,在江面上蒙上了一層淺淺的金紗。我久久無言,只有赤壁賦的最后一句“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那一刻,我好像和千年前那個蘇東坡建立起了心靈的共振,綿延的情愫直直沖進了我心里,我終于明白了,怎么從容面對失敗。
“蓋將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方寸天地之間,什么都在變,面對風雨,只有將自己置于更高的境界俯瞰才能發現,失敗和成功不過都是歷史滾滾洪流中的一朵朵小小浪花。大江東去浪淘盡,蘇東坡已死,再提起他,留下的是他的達觀和從容,那便是超脫一切苦厄的萬古不朽了。正如他自己寫下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萬物都是天地間的過客,聚與散,輸與贏,皆是人生。
像蘇東坡一樣,用從容體悟生活、在淡然之中找到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吧!
(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呂芊涵)
作者簡介:呂芊涵,廣東省佛山市嶺南美術實驗中學高二4班學生,嶺雅文學社社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