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由唐到宋,楊凝式是一轉折人物,蘇軾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楊凝式書
紙本,手卷,縱27cm,橫21.2cm
釋文:
神仙起居法。
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痛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
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
此幅小行草書是楊凝式七十六歲時的作品,似隨意點畫,不假思索,用墨濃淡相間,時有枯筆飛白。書字的結勢于攲側險勁中求平正,且行間字距頗疏,在繼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以險中求正的特點創立新風格,盡得天真爛漫之趣。
此書是楊凝式行草書傳世作品的代表作,對后世書法影響較大。
承上所述,蘇東坡說“筆法衰絕”的時代,唯楊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之余緒,這自然也逃不過后世董其昌的法眼。
董其昌臨楊凝式《神仙起居法》
作為一代開宗立派之人物,董其昌是如何理解“楊瘋子”的筆法,這是我們尤其需要注意揣摩學習的地方。
孫稼阜評:董其昌十分喜愛楊凝式書法,將楊傳世數帖刻入他的《戲鴻堂帖》中,平生亦反復臨摹,所得亦多。此臨《神仙起居法》,雖變化不如原帖神出鬼沒、超逸峻拔,但虛實對比亦明顯,行筆節奏也分明,筆勢渾圓,動中見靜,是其臨古作中之上品,對學習楊凝式《神仙起居法》有借鑒意義。(《書法》雜志2019年第1期)
下面用臨作與原帖(部分)左右對比的形式,讓大家直觀的分析理解: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