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一言
首發 | 洞見青年·芳華青年
芳華青年:一個有獨特視野、有感情有溫度的青年朋友。說真相,傳真情,品百態人生,看芳華青年。
關聯閱讀:為什么不建議你回鄉下建房子!日本正式通緝鐵頭,他們能抓到嗎?
美女通緝犯卿晨璟靚做錯了什么?
董襲瑩的醫學奇跡,人類又一未解之謎
長年深飄在外,回家的次數也逐漸減少。每每回到老家,都有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唯有物是,人已非原樣。鄉村里的人,開始變得讓人感到陌生起來。有人說,中年人的成長,往往是從失去至親開始的。原以為這些事離我們還遙遠,可當人到中年才慢慢發現,離開,是遲早的事。
前些年,去參加嫂子母親的葬禮,雖然電話里被告知,老人是突然離世的,晚上睡覺前還吃了一大碗面條,但是次日白天就發現,人已經不在了。
一時竟然有一些恍惚感。因為往年回去,我都會去老人家看看,一生辛勞的農村人,慈祥而又健康,我當時還想,他們這一輩人,雖然年輕時候吃過不少苦,但是吃的喝的都是健康無污染的,呼吸的空氣也是新鮮的,現在又是好時代,衣食無憂,活個白來歲,也不成問題。
但是沒想到,走得這么突然。家人說,可能和口罩時候陽過有關。因為身體本身有一些基礎病,自從陽過以后,身體狀態就差了很多。
農村有很多老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離開的。我一個鄰居的大姐,也才四十多歲,口罩結束前的幾個月就走了,也是很突然的。五一期間去河南,參加了兩場大禮——一場是五姨家參加她兒子的婚禮,一場是姑姑的葬禮。姑姑的葬禮很簡單,是出殯日當天去的。
對于生老病死,雖然我早有心理預期,但是真正參與到這樣的場面,還是很傷心。去五姨家的路上,很熱鬧。婚禮現場也很熱鬧,中西式都來了一遍,搭在巷子里的流水席足足有幾十桌,周邊鄰居基本上都來了。
婚禮當天因為太倉促,大家都很忙,由于要操心兒子的婚事,所以五姨更忙。婚禮結束幾天后,五姨打電話說,我們從深圳回來不容易,也不知道這次走了啥時候見面,意思是再去她家坐一坐。于是我們又從市區趕回去,在離開前再去看一看她。結束婚禮的老家,顯得格外冷清。尤其令人唏噓的是,上一次回來,姥姥還健在,雖然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一頓飯能吃一大碗,腦子也清晰,說話也清楚。
沒想到再次回去,姥姥已經不在,家里只有五姨和姨夫,兒子和兒媳婦都出去了,應該是度蜜月去了。按理來說,喜慶的日子,我不該這么憂愁,但是這次回去,看著農村越來越少的人,凋敝的景象,實在不由得不令人感懷。
開車回家的時候,路上經常會遇到搭棚子辦事的場景。其中一家,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以為是辦什么喜事,但是當我看到門口擺放的花圈,才明白這一家在辦白事。
喪禮,是一場活人的相聚。無論在哪里的親人,都盡量放下手中的活兒,再忙也要停下來,回去看一眼,送最后一程。這些年回老家,最大的感慨就是,父母老了。
是那種肉眼可見的老去。我沒有仔細看過他們的臉,很羞愧。但是我看過他們的身影,他們的頭發。
貌似一年比一年矮小,變瘦了,而且頭發是真的花白了。
我逐漸明白,其實父母不是突然變老的,而是當我們開始凝視他們的白發時,衰老才獲得實體。使我們發現他們變老的那一刻,他們才變老了的。
這些年,農村結婚的越來越少,反倒是葬禮越來越多。人口流動更加顯眼,幾乎沒有什么新出生人口,而是一直在流失。而我們這一代人,這一代已經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已經開始走在了去往死亡的路上。只不過,父母在,就會覺得自己還小。
就像馬爾克斯所說:“父母是隔在孩子與死神中間的簾子。”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覺得自己離老去還好遠。
可實際上,真的很近。
我鄰居家外甥女的老公,去年下半年過世的,當時也才32歲。
結婚都沒多久,小孩才上幼兒園,可是又怎么樣呢?
黃泉路上無老少。
而如今已然步入中年的我們,以后參加葬禮,只會越來越多。
我們長大了,他們就老了,這句話是真實感觸得出的。
只是希望,等我們真正老去的時候,回憶過去,不會覺得有遺憾,至少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遺憾越來越少。
圖片源于網絡公開資料,僅做分享使用,如侵權請聯系刪除。AI引導未來,有關AI ,有關DeepSeek,有關寫作等,有興趣探討的朋友歡迎加我私人微信學習交流:feihongya1(添加請備注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