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18日,對昆曲世界而言都是一個“繼往開來”的紀念日——2001年這一天,昆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榜首;2015年這一天,上昆率全國之先試點“學館制”。明天,將迎來上昆學館10周年紀念;昨晚,“春色如許——上海昆劇團昆曲學館十周年暨慶祝518昆曲非遺日系列演出首場在天蟾逸夫舞臺舉行。
《扈家莊》【水仙子】——王芝泉(中國) 趙文英 錢瑜婷
上昆在全國戲曲院團里率先推行學館制,是當年“一團一策”改革的重要內容,旨在以非遺中“活態傳承”的理念,面向全國邀請知名藝術家來上昆傳承劇目,培養青年演員。十年里,已培養青年演員近300出折子戲、20臺大戲。
此次系列演出以“春色如許”主題演唱會和兩場折子戲專場組成,為期三天,名角云集、佳作紛呈。演唱會以“學館十周年”為切入點,以“春色如許”為主題,展現上海昆劇藝術的代際傳承與守正創新。演唱會分為序曲、映照、回響、和鳴四個篇章,以音樂、多媒體等多元形式貫穿始終,由上昆“五班三代”為演出班底,不僅中生代和年輕一代的昆曲人將登臺展示傳承自老師們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貓級”老藝術家們以及外省市昆劇院團的表演藝術家也驚喜亮相。老中青三代昆曲人以及師徒同臺的溫情場面,令人自動腦補出歲月荏苒里的藝術積淀。
《三醉》【紅繡鞋】——蔡正仁(前排右)黎安 倪徐浩 譚許亞 衛立
今明兩天的折子戲專場則是從過去十年課程中,精心挑選出的既精彩又獨具特色的精華,集中展示昆曲學館十年來的教學成果和演員們的藝術成長。兩場演出既有文風曲韻的細膩傳承,也不乏武戲絕技的驚艷呈現,剛柔并濟、動靜生輝,盡顯昆曲之美。
十年來,從口傳心授到學演結合,上昆連續開展“藝德兼修·承戲傳人”夏季集訓,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員個人專場演出,同時深化“以戲帶功”,匯聚“五班三代”的人才優勢,通過不斷打造精品劇目,將人才培養與劇目建設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員們脫穎而出,多次獲得文華表演獎、新時代中國戲劇領軍人才、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獎項,實現人才的跨越式成長,在技藝精進中體悟昆曲的精神內核,讓傳統昆曲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生。
《小宴》【泣顏回】——張靜嫻(中) 余彬 張頲
先守正,再創新(馬上評)
學館制,是上海首創的系統性戲曲傳承教學方式,且有長期專項資金扶持,這是上昆的“福分”。因而,不少折子戲可以一出一出地傳承至今天,青年演員可以一代一代地培養至今天。十年前,上昆就意識到戲曲傳承的重要。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谷好好回顧當年,表示:“得先守正,才能再創新”。
守正創新要靠人才。而學生從戲校畢之后,他(她)才剛剛踏上成才之路。“活到老,學到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些歇后語,其實都是出自梨園行。這些廣為人知的學習座右銘,也說明了戲曲演員的自我要求,就是始終浸潤在學習氛圍中。那么,如何給戲校畢業的學生“加餐”?學館制就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誕生的。
戲曲的藝術特色之一在于程式化。表演、舞美等均有程式化的“規定套路”。當前舞臺藝術的趨勢是創新,摒棄同質化。程式化會帶來同質化嗎?不會。只有真正扎實地學會基本功,練就程式化的套路,才知道哪些可以創新,哪些不可以創新,以及從何處開始創新。戲曲舞臺藝術的核心是表演,是角兒的藝術,是程式化表演的藝術。恰恰程式化的表演藝術就是戲曲美的核心。學館制,就是確保了表演藝術程式化的傳承到位。因而,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寶級藝術家,在這十年都到上海來傳授獨門絕技。這不僅僅是一個十年的工程,更是一個延續幾十年乃至“百年樹人”的系統。同時,還是上海培養藝術人才的理念創新與長期實踐。
《冥判》選段——方洋(中) 吳雙 安新宇
原標題:《先守正再創新——上昆學館制十周年暨慶祝518昆曲非遺日,賞“春色如許”》
欄目編輯:華心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