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夏凊
“墜胡悠悠,帶著質樸醇厚的氣息撲面而來。唱腔激昂,似滾滾黃河激蕩出生活的豪情與壯闊”。為賡續中華文脈,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在煙火人間煥發新生。5月16日,“墜子聲聲入萬家——河南墜子進社區”活動走進鄭州桐福社區。悠揚的墜胡聲、清脆的簡板聲與市井喧鬧交織,傳統曲藝以鮮活之姿叩響百姓心門,為初夏時節增添一抹靈動的人文韻致。
曲韻悠長:非遺盛宴浸潤百姓心田
初夏午后,社區廣場熱鬧非凡,居民們早早便圍坐在一起,翹首以盼。全體演員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勝利、張相彬帶領下集體登場,帶來河南墜子翻唱戲曲《朝陽溝畔種梨花》,演員們以精湛的技藝、富有韻味的唱腔,瞬間將觀眾帶入戲曲的世界,贏得陣陣掌聲。在主持人李佳豪熱情洋溢的開場后,演出正式拉開帷幕。現場氣氛熱烈非凡,演員們身著傳統服飾,精神飽滿,一開口,高亢婉轉的唱腔便縈繞在社區的上空。他們用精湛的技藝,將一個個經典故事生動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從歷史的深處飄來,承載著河南人民的喜怒哀樂,生動地演繹著世間百態,讓人為之沉醉。
薪火相傳:童心種下文化之種
隨后,節目精彩不斷。趙天堯帶來的快板書《花唱繞口令》,憑借著明快的節奏和演員利落的表演,讓現場氣氛愈發熱烈;王鑫鑫演唱的戲韻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江山無限》,將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巧妙融合,獨特的演繹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張相彬的大平調《三傳令》《沙家浜》,以及朱慧芳帶來的豫劇《穆桂英掛帥》選段等等,盡顯傳統戲曲的魅力,讓戲迷們過足了癮。
“簡板斜握,手腕像風吹柳葉一樣自然搖擺!”在觀眾席的最前排,8歲的朵朵在河南墜子演員熏陶下,這樣形容到。活動現場特設“曲藝問答”互動環節,孩子們通過搶答非遺知識贏取書法扇面等文創獎品,稚嫩的笑聲與簡板清音共鳴。帶著女兒參與活動的劉女士感慨:“孩子剛才悄悄說,想學河南墜子!這些互動讓非遺從‘老古董’變成了她眼里的‘新潮流’。”
守正創新:讓非遺扎根時代土壤
“傳統藝術不能只活在博物館里。”河南墜子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曲藝團主弦陳勝利在采訪中坦言“這次特別編排了《要彩禮》等新創墜子小段,用傳統曲牌唱新時代故事,觀眾掌聲證明,老藝術也能講新話。”活動現場,76歲的墜子老票友趙大爺拉著演員的手激動道:“我年輕時在茶館聽墜子,沒想到老了能在社區廣場聽到改良新曲,這調子既耳熟又新鮮!”
舞臺側畔,圖文并茂的非遺展板前,益創社工正向居民講述河南墜子百年流變。桐柏路街道桐福社區黨總支書記王蒙表示:很感謝主辦方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送到群眾家門口,讓大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非遺進社區,讓非遺扎根社區,成為滋養居民精神生活的源泉。
余韻未了:曲終人未散,文化自生根
伴隨著夕陽漸斜,河南墜子的經典曲目在活動中大放異彩。王雪玲、趙翠英合作的最后一個節目《小姑賢》,在陳勝利、梁寧寧等組成的樂隊默契伴奏下,將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大家深刻領略到河南墜子的獨特韻味。活動在合奏中落下帷幕,但居民仍聚在“非遺驛站”前意猶未盡地討論。
當河南墜子的裊裊余音融入社區萬家燈火,當快板書的清脆節奏應和著孩童嬉鬧,這場活動早已超越一場演出——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粒深埋社區土壤的非遺種子,更是一盞照亮傳統與現代共生之路的明燈。正如現場觀眾所言:“非遺的‘活’,不僅在藝人的簡板間,更在百姓的笑顏。
本次活動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智慧化中心主辦,河南省曲藝團、大象新聞協辦,中原區委社會工作部、桐柏路街道桐福社區黨總支、綠城服務河南分公司、鄭州綠園生活服務中心及益創社工聯合支持。
據了解,“墜子聲聲入萬家——河南墜子進社區活動”已順利舉辦了三場。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為非遺傳承搭建了新的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河南墜子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居民紛紛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類似的文化活動走進社區,讓大家能持續領略傳統藝術的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