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5月17日報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十年前,上海昆劇團在全國戲曲院團中率先試點“學館制”,面向全國邀請知名藝術家來上昆傳承劇目,傾力培育青年演員成長成才。昨晚,“春色如許”上海昆劇團昆曲學館十周年暨慶祝518昆曲非遺日系列演出在天蟾逸夫舞臺開幕,昆劇青年演員逐一登臺,展現昆曲十年耕耘的傳承脈絡與足跡。
上海昆劇團于5月16-18日在天蟾逸夫舞臺推出「春色如許」上海昆劇團昆曲學館十周年暨慶祝518昆曲非遺日系列演出(本文攝影:柏可林)
“學館的意義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精神的傳遞,文脈的賡續。”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介紹,作為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的重要內容,上海昆劇團學館制秉承“活態傳承”的理念,為全國院團所矚目,被全國戲曲界譽為昆曲人才培養的大好事。十年間,昆曲學館堅守“宗脈延傳、承戲育人”的宗旨,傳承青年昆曲演員學習近300出經典折子戲、20臺大戲,為青年昆曲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滋養,進一步夯實了他們的藝術根基。
昨晚的演出在滬上戲迷中引發熱烈反響,全場座無虛席,叫好聲一片。演出分為序曲、映照、回響、和鳴四個篇章,以音樂、多媒體等多元形式貫穿始終,由上昆“五班三代”為演出班底,中生代和年輕一代的昆曲人登臺展示傳承自老師們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貓級”老藝術家們以及外省市昆劇院團的表演藝術家也驚喜亮相。觀眾不僅能看到老中青三代昆曲人的藝貌風采,還能欣賞到師徒同臺的溫馨場面。
今晚和明晚,好戲繼續,將精心挑選出既精彩又獨具特色的折子戲呈現給觀眾,集中展示昆曲學館十年來的教學成果和演員們的藝術成長。兩場演出既有文風曲韻的細膩傳承,也不乏武戲絕技的驚艷呈現,剛柔并濟、動靜生輝,盡顯昆曲之美。更值得一提的是,明天5月18日是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二十四周年的日子,本次“春色如許”系列演出既是致敬傳統的深情回響,更是面向未來的嶄新起點。
青年演員在后臺化妝
十年來,上海昆劇團從口傳心授到學演結合,連續開展“藝德兼修·承戲傳人”夏季集訓,打造“五子登科”青年演員個人專場演出,同時深化“以戲帶功”,匯聚“五班三代”的人才優勢,通過不斷打造精品劇目,將人才培養與劇目建設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員們脫穎而出,在技藝精進中體悟昆曲的精神內核,讓傳統昆曲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生。
“未來,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昆曲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新路徑,為傳統文化源源不斷注入青春活力,讓六百年的水磨雅韻生生不息,芳華長青。”谷好好說。
青年演員在后臺做壓腿等基本功動作
青年演員在舞臺幕后排演
演員穿戴戲服
演員候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