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才打完,俄方為什么預警中印沖突?中印兩國真的可能爆發沖突嗎?
印巴局勢已經逐漸平息,盡管印度竭力在國內進行勝利宣傳,但也無法掩蓋它吃了大虧的事實。本以為印度會就此消停一段時間,可就在這時候,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說出了一句超乎意料的話。拉夫羅夫特意提醒中國,說小心中印沖突。對此,拉夫羅夫的解釋是,西方國家之所以將“亞太地區”的稱呼篡改為“印太地區”,就是想獲得讓中印兩國發生沖突的更多機會。按照拉夫羅夫的說法,中國和印度是俄羅斯的“偉大的朋友、鄰居”,這7個字已經說明拉夫羅夫的用意,就是不想看到中印兩國爆發沖突。
中印如果爆發沖突,對俄羅斯的利益來說肯定是沒好處的。畢竟俄羅斯處于西方的制裁下,它的貿易對象少了一大批,而中印兩國正是俄剩下的貿易伙伴當中體量靠前的國家。一旦中印兩國大打出手,那就可能會影響到與俄羅斯的貿易,這對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是一個巨大打擊,所以拉夫羅夫才會發出提醒。
那么,中印兩國是否真的可能爆發沖突呢?盡管概率并不大,但危險的苗頭似乎已經出現,風險必須防范。為什么這么說?首先之所以說概率不大,是因為中印雙方在數月之前已經達成為邊境局勢降溫的共識,這說明中印雙方都有意避免沖突,降低意外事件爆發的可能性。
但為什么說危險苗頭已經出現了呢?是這一輪的印巴緊張局勢導致的。印度為了轉移國民注意力,同時也為了讓國民相信印度的“勝利”,完全有可能會將禍水外引,加劇中印緊張關系。可能有朋友會想,印度惹不起巴基斯坦,難道就惹得起中國嗎?印度當然惹不起中國,但這并不妨礙它挑釁中國。因為相對于暴脾氣的巴基斯坦,中國是要更加克制的,所以或許在印度看來,挑釁中國就成為了讓國民宣泄情緒的一個“安全”方式。這并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印度執政黨的部分成員也確實是在找中國的麻煩。這體現在兩件事上:第一,是印度政府在印度境內屏蔽掉了中國官媒“新華社”和“環球時報”在X平臺的社媒賬號;第二,是印度執政黨成員帶著支持者砸了一家招牌上寫有“中國”的店鋪。完全有理由懷疑,這是印度政府為了日后將矛頭對準中國,而進行的前期鋪墊工作。
最后,為什么說風險必須防范呢?絕不是解放軍打不過印度軍隊,而是因為中印不能交戰。戰爭會撕開一切假面,從印巴的那場空戰中,就已經可以看出解放軍裝備對上印軍裝備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的。巴基斯坦空軍用的是殲-10C的外貿版,或者說是“青春版”、“閹割版”,肯定是要比解放軍自用的殲-10C是要弱一點的,但即便這樣,對上印軍最先進的“陣風”戰機,還是能打一個5:0的戰績出來。
更何況,解放軍手上比殲-10C厲害的戰機還有很多,五代機殲-20的水平,印軍拍馬都趕不上,我們“六代機”殲-36和殲-50,印軍更是望塵莫及。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印度都不可能追上咱們中國,為什么?因為軍工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印度要攻關的技術數不勝數,根本就沒有追上中國的條件。比如雷達、稀土、高超音速風洞,這些東西印度都沒有或是無法自給自足,印度拿什么追趕中國?
但為何說中印兩國不能爆發沖突呢?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發展自身,霸權國家才會如此熱衷于壓制他國;另一方面,在美國對全球國家進行關稅施壓的情況下,全球國家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團結起來反制美國。如果這個時候,中印兩國爆發沖突,印度打輸了“住院”;中國打贏了,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拖慢發展節奏。更重要的是,中國短時間內被沖突分心,無法牽頭,全球國家想要凝聚起抗美共識就更難了。那么誰是最大的贏家?答案很明確,就是美國。對于這一點中方看的很清醒,也希望印度能清醒一點,不要高估了自己,更不要低估了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