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穿越”國寶畫卷的世界?想聽“諸葛亮”講三國?去博物館啊!
“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不,各地博物館紛紛上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數字化沉浸式展覽、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AI數智人小諸葛……今天的博物館,比你想得更“潮”。
“從進展廳開始,我手都沒放下來過。”近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上新《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沉浸式展覽,720°的全景展廳中,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被轉化為一個3D世界:你可以圍觀運河開鑿、發展、西進、通航的進程;也能打卡千里運河的山川新貌、春夏秋冬。亮相不過幾天,展覽已成為熱門打卡點,現場從早到晚擠滿了觀眾,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的閱讀量已突破500萬。
這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今,各式各樣的人工智能、互動設備,正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落地,為觀眾們帶來全新的體驗。
到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戴上一副眼鏡,即可進入“戲曲+未來”沉浸式XR體驗,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虛實交融之旅。看舞臺上演員的翩翩水袖,聽古老優雅的曲調,沉浸式感受氣韻生動的東方美學。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可以請小諸葛當你的專屬“三國軍師”。作為全國首個三國主題AI數智人,小諸葛已經在武侯祠正式上崗。它能秒答“張飛是莽夫還是書法家”等問題,可以解析“諸葛連弩”機械原理,會幫你規劃游覽路線,還能推薦網紅機位、周邊美食。
從XR眼鏡里的水袖翻飛,到AI數智人的妙語連珠。如今的博物館,不只是看文物、學歷史的地方,更是觀眾體驗新技術、成為歷史“戲中人”的場所。
新技術的加入,讓博物館越來越“潮”,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00后們愿意為一場熱門展覽排隊2小時,觀眾們在社交平臺為文物曬照“打call”,歷史典故成了朋友圈的熱門梗……這種轉變的核心,在于博物館打破了“觀看”與“參與”的壁壘。新技術和與之對應的新內容,讓文化遺產從靜態的展示轉變為動態的體驗,讓歷史從單向傳播轉變為互動交流,千年文明擁有與今人對話的能力,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探索歷史文化,成為參與者。
當DeepSeek成為年輕人的萬能助手,當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可以想象,在未來博物館必將與新技術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讓歷史“觸手可及”,將千年文明以更加鮮活的姿態帶到人們身邊。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文穎/文 吉星/攝
(部分圖片源于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