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是我市的一條老馬路,全長不足一公里,因西鄰江邊碼頭而興盛繁華, 與大西路商業街平行并相距不遠,又幾乎與之同步由盛到衰,中華路最大的特色就是與“大菜市”密不可分。
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中華路菜場為中心的菜市向西可延伸至天主街口,向北連綿到京口閘農貿市場,新鮮蔬菜、雞鴨魚肉各類副食品樣樣都有,當之無愧被稱為鎮江的“大菜市”。
大菜場
01
聞名遐邇的中華路菜場無論從經營規模、場地、還是供應品種、數量等方面,都曾經是菜場中的龍頭老大,與中華路交會的小街小巷甚多,縱橫交錯有大楊家巷、小楊家巷、又新街、老新街等二十多條街巷,住戶稠密,居民買菜卻非常方便,出門便走進了菜市場。
計劃供應時期國營菜場是主體,那時每天天剛蒙蒙亮,中華路菜場內外人聲鼎沸,馬路兩邊停滿了廠礦、部隊、機關、學校食堂、飯店、招待所拉菜的卡車、三輪貨車。還有數不清的自行車。
菜場未開門,人們就排起了長隊,有的用半截磚頭、壞籃子、破筐等占據位置。越是冬季蔬菜供應越緊張,排隊的大多是婦女、小孩,睡眼惺忪地在寒風中等待,不時打著哈欠、跺著腳。
一開門人們便蜂擁而入,大人喊,小孩叫,原來的排隊順序已不算數,又須重新組合。這時的菜場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剁肉聲、報價聲、上菜聲、叫喊聲響成一片,奏響了菜場早市特有的交響曲。
菜場分蔬菜、肉類、水產、禽蛋、豆制品、咸干柜等好幾個柜組,上世紀80年代還開設過百貨柜,其中蔬菜組規模最大,分好幾個柜臺,菜按品種從草包、大網兜倒進大筐,秋冬季要想吃青菜、芹菜、菠菜、蘆蒿等新鮮蔬菜就得起早排隊,每人限購五斤,賣完為止。一到九十點鐘就只剩下了蔫頭耷腦的蘿卜、土豆、洋蔥、皮頭菜等,還有揀剩下的賣相不好的黃芽菜和包菜。
肉案子前(含中華路上的幾家肉店)早就排起了長龍,那時人們對吃肉充滿了熱情。肉案子上掛著一爿爿豬肉,售貨員身著皮圍裙,袖子卷得老高,威風凜凜地站在大樹墩子做的砧板前邊斬肉,邊發問:要前蹄、后腿、肋條、還是五花肉?手起刀落一塊肉已經斬下來了。豬肝、豬心、腰子等豬內臟難見蹤影,基本上是“內部供應”。
三年自然災害時每人每月定量憑票供應二兩豬肉, 豬肉就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食材。
02
豆制品柜及中華路上的豆腐店內一箱箱豆腐熱氣騰騰,還有大小干子、百頁、素雞、面筋、蒲包干等。夏天還賣涼粉、粉皮。
豆制品可以配百菜,營養豐富,做起來也很方便,人們常說豆制品是“人人稱其菜中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柜臺前總是擠滿了人。
每逢節日還增加供應粉絲、油豆腐果、油面筋泡等。從早到晚又增加了幾條長龍,人們手里拿著各種顏色的證券,耐心排隊。
菜場外西側紅磚砌的房子是水產門市部。大多供應的是鰱魚、青魚和草魚等。秋季也供應螃蟹,不算是奢侈品——幾毛錢一斤。一般是下午來貨,大家拿著各式各樣的鋼精鍋或有蓋子的菜籃排隊等待,往往要排個把小時才能買到。
春節還計劃供應帶魚,那絕對是過年餐桌上的一碗好菜。“帶魚買了嗎?”“今天的帶魚蠻寬的。”人們排完長隊,心滿意足地買回一捆捆帶魚洗好晾干,到了晚上家家的主婦在煤球爐上煎帶魚,空氣中散發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孩子們不時探頭探腦張望,嬉皮笑臉地將一塊煎好的帶魚放到嘴里,連聲說好吃,大人笑著罵一聲:“饞貓,當心燙著嘴。”
改革開放后菜市更加繁榮,中華路菜場外向西向北沿路擺滿了菜擔子,有郊區的菜農、菜販,還有不少人是大早從江對過坐船趕過來的,挑著新鮮的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等,還有半人高的竹簍里面裝的是雞蛋。
買菜的家庭主婦們穿行于菜擔之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她們挑挑揀揀,討價還價,嘈雜之聲不絕于耳,她們挎著小竹籃輾轉在一個又一個的攤位前挑選,不一會兒籃子里就擺滿了新鮮的蔬菜。沿街擺攤也有賣野鴨、野兔、河蚌、螺螄、田雞的,剃頭的、拔牙的、打竹板賣鼠藥的、叮叮當當賣菜刀的……見縫插針在路邊設攤,有的還搭篷撐傘占據位置,整條馬路擁擠不堪, 中華路就成了一條馬路菜場,車輛難以通行。
中華路的大小飲食店有好幾家,可住家戶們卻寧愿多跑幾步路也要到楊大昌去買早點,都認為他家的食品比較清爽,楊大昌是家清真飲食店,兩開間的門面,一間迎街依次擺放著燒餅爐子、炸油條的油鍋、豆漿桶、下面的灶臺,絕對是透明操作。
天色微亮師傅們就忙開了,供應平民百姓早點的四大金剛:燒餅、油條、豆漿、面條。另一間放著四張八仙桌供食客坐下來吃,晚市供應煎牛肉包子、糍粑、油大餅等,生意也不錯。
03
中華路上雖沒有什么大店、名店,但和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糧店、面店、豆腐店、醬園、煤球店、理發店、浴室、茶水爐、裁縫店、绱鞋鋪、雜貨店、煙紙店、油麻店、竹器店、藥材行、車行(修理自行車)、秤店(后并為衡器社)、日用土雜店(賣花席瓷窯、鍋碗瓢盆等,大大小小的缸壇瓦缽整齊碼放在隔壁空場) 、石灰店、廢品回收店等一應俱全。
文化娛樂場則有文化館,它具有會展、閱覽、戲曲演唱、指導群眾文藝活動等多項功能,文化館的中華路后門院墻內原有一塊較大的空地,五六十年代每逢節假日經常舉辦文藝演出,白天密密匝匝地吸引了周圍的觀眾,晚間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上世紀70年代初在文化館中華路后門側建成了群藝影劇院(原名露天劇場),恰逢上映朝鮮影片《賣花姑娘》,城鄉觀眾紛至沓來,日場連著夜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
“文革”結束,《一江春水向東流》《洪湖赤衛隊》《牧馬人》《巴山夜雨》《三笑》《巴士奇遇結良緣》《追捕》《望鄉》《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輪流上映,令觀眾目不暇接, 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還有這么多的優秀影片值得觀賞,越來越多的觀眾紛紛涌向電影院以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
過去群藝電影院的大門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人們娛樂方式呈多元化可有多種選擇,電影院生意日趨蕭條,最終停業另作他用。
后來改為群藝浴室了。
中華路西端毗鄰江邊碼頭,南來北往的旅客川流不息,并有住宿的需求,馬路兩邊及日新街等巷內的二十幾家旅社就應運而生了,而且生意都不錯。其中日新街內的新旅社名氣最大,這座三層樓的西式建筑,第二三層對街伸出帶鐵欄桿的陽臺,底層的門為券形門,因古樸典雅,設施齊備,曾接待過不少名人政要,五六十年代上海冶金局駐青龍山礦辦事處等一批駐鎮機構在此包房辦公。
隨著客輪逐步停航,江邊碼頭逐步拆除,南來北往的客商改走陸路,店鋪日趨蕭條并因修建山巷廣場和新開馬路,中華路的一批老街巷如磚瓦巷、老新街、獅子街、寶安新街等已不復存在,不少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也搬離中華路,中華路北側由西向東已面目全非。
80年代的中華路小學,馮繼群校長、何勝利副校長、胡曼華老師,還有印象么?
中華路小學大門
曾經的中華路幼兒園
而馬路對面始建于1928年的中華路小學,幾經擴建改造, 規模擴大不斷勃發出生機和活力,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現代氣息的學校, 校園里不時傳出孩子們陣陣銀鈴般的笑聲。(作者:于錫強)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