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雖然羽絨服在北方盛行,可是,所用的羽絨卻很多來自于南方。比如說貴港橋圩。
而說起橋圩,很多人應該不熟悉,甚至都沒聽說過。但是在貴港,在羽絨行列,橋圩卻是一等一的存在。
可以說,外地人認識橋圩,是因為羽絨;而貴港本地人認識橋圩,卻是因為一碗鴨肉粉,還有一群“契弟”?;蛘呖梢赃@樣說,橋圩因“做鴨”而聞名!
橋圩鎮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玉貴走廊上的節點,自古以來就是商貿重地,是貴港有名的商業古鎮。當地人以做生意而聞名。在貴港本地流傳的俗語里,有“東津好細米,橋圩好契弟,龍山好妹子”的說法。這里的“契弟”,不是罵人的意思,反而是贊揚橋圩男人們是“上得商場,入得廚房,會做生意,善于賺錢”的男人典范!
是他們讓鴨肉粉香飄貴港,讓羽絨溫暖世界。
當初,做鴨肉粉和羽絨生意,是出于謀生需要,如今的羽絨產業已經成為貴港的支柱產業,在橋圩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加工廠林立。有關羽絨的產業鏈特別成熟。
而鴨肉粉也歷經幾十年的精心調制,成為了貴港三大粉之一【橋圩鴨肉粉、蒙公燒鴨粉、香江燒鴨粉】
據介紹,橋圩鎮羽絨產業經歷了40多年的淬煉,形成170家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年加工羽絨量達9萬噸,約占全國28%、全球18%。加工產品遠銷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是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如今“買毛、洗毛、賣毛”這樣的“三毛產業”已經變成了初級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絨加工和羽絨制品加工全產業鏈產業。
可以說,“做鴨”,已經成為橋圩人生活的一部分!
走進橋圩鎮的街頭巷尾,空氣中飄散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香氣——一種是羽絨加工廠飄出的淡淡鴨絨味,另一種則是街邊老灶臺沸騰的鴨湯香。
清晨四五點,威記認識的粉店的老板朋友已經剁好了當天現殺的土鴨,他父親三十年前用獨門香料熬制的湯底在鐵鍋里翻滾,威記曾想偷學秘方,可是卻未能成功。他家做出來的鴨肉,不腥不膻,香味濃郁。
而隔壁的羽絨廠正將第一批水洗鴨絨送進烘干機。這種奇妙的共生關系,正是橋圩最生動的市井畫卷。
"做羽絨的和煮粉的,說到底都是在伺候鴨子!"很難想象,初中畢業的他竟然能說出如此精辟的話語。
他粗糙的雙手既有廚師的老繭,也有年輕時在羽絨廠分揀絨毛留下的細碎劃痕。像他這樣"跨界"的橋圩人不在少數,鎮東頭的老楊白天是羽絨經銷商,晚上就變成大排檔里最會炒鴨雜的廚子。
這種亦商亦廚的雙重身份,恰是"契弟"精神的當代詮釋。按威記說,要看不起“契弟”的人,才真是個“契弟”!
鴨肉粉也已經浸潤到人們的生活里。比如在鎮中心的羽絨交易市場,操著各地方言的商販們正用計算器敲出令人咋舌的數字。可是,別處談生意在會議室,橋圩人偏要在粉攤上。很多外地來的老板,都記得第一次來考察時,當地老板用鴨肉粉代替合同條款——"湯要熬足六小時,就像我們羽絨要經過N道工序"。
如今橋圩人把這種務實精神隨著鴨絨產業的影響力而擴散。或許正是這種市井智慧,讓橋圩的羽絨始終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溫度。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如今貴港的發展一路向西向南了,除了有平陸運河的因素,更多的是來自本地的自信。
小小一碗鴨肉粉,一撮鴨絨承載的是有關貴港發展的希望。
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這碗鴨肉粉能夠香飄廣西?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