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據報道,美國國會里,有些共和黨議員們提了個新點子,說是要給那些在美國工作、學習但還沒拿到美國國籍的人,比如拿著H-1B工作簽證、F-1學生簽證,甚至是綠卡持有者,在他們往國外匯錢的時候,都得先交5%的稅。
明眼人一看,這招數跟之前特朗普政府嚷嚷著要搞的高額關稅,路子有點像。都是想從別人口袋里多掏點錢,來填補美國自家國債的那個大窟窿。
畢竟,國債堆得山高,利息都快還不起了,不想辦法開源,日子就真不好過了。
之前指望著用高關稅嚇唬人,逼著別國多買美國貨,結果呢?效果好像不咋地,有些關稅壓根兒就收不上來。這下好了,關稅那邊沒啃下硬骨頭,就打起了“匯款稅”的主意。
但是,這“匯款稅”真能解美國的近渴嗎?恐怕是“飲鴆止渴”,越喝越渴。
往國外匯錢,聽起來像是把美元白白送給了外國人。可實際上,這錢大多數時候并不是單程票。
你想想,很多國家是不允許美元直接在市面上流通的,你匯出去的美元,人家外國人拿著,能干啥?大概率還是會轉一圈,要么買了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要么就投資了美國的股票、房產這些資產。這么一來,錢又回流到美國去了。
這就像往一個大水池里注水,一部分水通過管道流出去了,但這些流出去的水,又通過別的渠道,比如買了水池主人家的東西,或者投資了水池的擴建,最后又回到了水池里。
這個過程中,水池的整體水位可能沒怎么變,但水的流動卻帶來了活力。
歷史上就有個特經典的例子。二戰打完,歐洲一片爛攤子,美國搞了個“馬歇爾計劃”,大手筆給歐洲國家送錢。這錢送出去了,歐洲國家拿著美元,就有了購買力,紛紛從美國進口機器設備、生活用品。
結果呢?美國貨不愁賣,國內工廠開足馬力生產,經濟蹭蹭往上漲,直接把美國推向了戰后的黃金時代。你看,這錢“匯”出去了,反而喂肥了自己。
所以說,這種跨國匯款,其實是全球美元流動性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是給這個環節加一道稅卡,那結果可想而知。
首先,匯款的人一看要多交5%的稅,肯定不樂意啊。本來辛辛苦苦掙點錢,匯回家孝敬父母、養家糊口,或者還個留學貸款什么的,現在平白無故要被割一刀,那匯款的數額肯定會往下掉。
外國人手里美元少了,買美國貨、投資美國資產的意愿和能力自然也就降下來了。美國的出口、外國對美國的投資,都得跟著受影響,這直接就反映到GDP上了。
再說了,本來應該匯出去的錢,因為這個稅被“截胡”留在了美國國內,聽起來好像美國國內的錢變多了。
但問題是,美國現在制造業空心化挺嚴重的,你手里突然多出點閑錢,想買點好東西,一看“Made in USA”的,要么選擇不多,要么價格不美麗。結果呢?很可能是大家轉頭去買了更多的進口貨,反而擴大了貿易逆差。
同時,市場上錢多了,貨沒跟上,通貨膨脹也可能跟著抬頭。
特朗普的團隊估計也想到了這些不好的影響,所以才說這稅只針對“非美國公民”。可這么一來,不就留了個大口子嗎?
那些想往國外匯錢的非美國公民,找個美國朋友幫忙匯一下,不就完美繞開了這個稅?除非是腦袋實在轉不過彎,或者金額特別小懶得折騰,不然誰會傻乎乎地主動去交這個稅呢。
那么,這稅到底能收到誰的頭上呢?琢磨來琢磨去,可能真正跑不掉的,是那些投資美股的海外散戶。
為啥?因為證券交易這塊兒,監管特別嚴,資金進出都有記錄,想找人代持或者繞道,對于普通小投資者來說,門檻太高,甚至壓根兒就沒這個意識。這么一來,這5%的匯款稅,就可能實實在在地落到他們頭上,打擊他們投資美股的積極性。
所以這事兒就有點意思了:如果這個匯款稅真想收到錢,那就得指望海外投資者繼續大規模地從美股套現離場,把利潤匯回本國。可如果大量資金因為這個稅從美股撤離,美股能有好果子吃嗎?恐怕是要“撲街”的。
反過來說,如果美股穩如泰山,大家都不怎么賣股票、不怎么往外匯錢,那這個稅也就收不上來多少了。這不就是個兩難的局面嗎?
說白了,要不是真被逼到沒辦法了,這種明顯弊大于利的政策,估計連提都不會有人提。現在居然正兒八經地擺到臺面上來討論,只能說明一個問題:
美國現在可能真的是手頭有點緊,甚至有點“饑不擇食”了。這就像一個人,餓極了眼發花,看見啥都想往嘴里塞,也不管那東西到底能不能吃,有沒有毒。
當然,這法案目前還只是個提案,能不能通過,什么時候通過,都還是未知數。但這種風聲一出來,本身就挺能說明問題的。這究竟是山姆大叔精打細算的新算盤,還是黔驢技窮的無奈之舉,咱們且看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