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的“天價支票”:中東之行是戰略豪賭還是選舉作秀?
5月的波斯灣熱浪翻涌,特朗普的專機帶著“美國優先”的野心降落在利雅得。沙特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阿聯酋1.4萬億美元的AI芯片訂單、卡塔爾2430億美元的波音客機采購……這些數字足以讓任何外交行動登上頭條。但這場看似“商業外交巔峰”的表演,實則是美國在中東地緣棋局中的一次高風險押注。
特朗普的“戰果”清單背后,藏著三重算計:
1. 美元捆綁科技霸權:英偉達向沙特出口1.8萬塊頂級AI芯片,阿聯酋G42公司獲百萬顆先進芯片供應,美國試圖用技術壟斷綁定中東資本,構建對華“數字鐵幕”。諷刺的是,拜登政府曾以“防止技術流向中國”為由限制芯片出口,特朗普卻親手撕毀規則,只為換取沙特6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承諾。
2. 軍火換選票:沙特軍售協議被包裝成“史上最大訂單”,但美國智庫質疑,這類交易往往“紙面輝煌、落地打折”——過去十年美國對沙軍售實際交付率不足40%。對特朗普而言,真正的目標是轉移國內視線:通脹高企、加沙危機拖累支持率,他急需一場“外交勝利”為選舉造勢。
3. 離間中阿關系:沙特對華年貿易額約870億美元,而此次對美協議金額是其20倍。美媒高調渲染“中國伙伴倒戈”,卻刻意忽略一個事實:沙特仍采購中國無人機,阿聯酋未終止華為5G合作。
二、中東國家的“平衡術”:中國為何穩如泰山?
“我們不會為了美國的支票放棄中國的起重機。”阿聯酋學者的一句話,道破了海灣國家的務實邏輯。
中國的“不可替代性”體現在三個維度:
1. 能源命脈的綁定:沙特18%的原油輸往中國,延布煉廠等標志性項目深度嵌入當地產業鏈;伊朗更是通過25年全面合作協議,將能源命脈交予中國。即便美國軍售再誘人,也無法撼動“石油人民幣”的結算網絡。
2. 基建與技術的共生:華為承建海灣國家70%的5G基站,卡塔爾世界杯場館、阿曼杜庫姆產業園皆由中國企業主導。美國《外交政策》承認:“中國提供發展方案,美國只提供武器方案”。
3. 安全自主的博弈:沙特采購中國“彩虹”無人機,阿聯酋引入中國北斗系統,折射出海灣國家試圖擺脫美國單邊安全依賴的野心。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安德烈亞斯·克里格直言:“經濟靠美國、安全靠中國”的二元策略已成中東新常態。
特朗普的“金元攻勢”看似兇猛,卻暴露了美國的戰略短板——用交易替代信任,用威懾取代共贏。正如得州萊斯大學專家嘲諷:“海灣國家只是多簽了幾張支票,遠未到疏遠中國的地步”。
三、中方的兩句話:柔中帶剛的東方智慧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國外交部僅用兩句話定調:
1. “中東國家有權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既回應美國挖角,又暗指沙特等國的多邊平衡策略正當性。
2. “中國始終是互利共贏的倡導者,而非零和博弈的參與者”——直指美國“芯片圍堵”的狹隘性,同時為伊朗、阿曼等非海灣伙伴注入定心丸。
這背后是中國的三重反制:
技術突圍:華為加速中東6G研發,寧德時代搶占沙特新能源市場,用自主創新打破封鎖。
外交合縱:中伊25年協議落地、中阿(曼)產業園擴容,在非美國盟友圈構筑“次級支點”。
輿論解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三島爭端”的回應,既堅守不干涉內政原則,又巧妙化解伊朗的焦慮,彰顯大國定力。
四、全球觀察:金錢買不到忠誠,焦慮催生不了霸權
“美國試圖用上世紀‘石油美元’的玩法統治21世紀的AI時代,注定失敗。”歐洲《金融時報》的評論一針見血。這場中東博弈揭示了三重真相:
1. 美元霸權與科技霸權的悖論:美國既想用芯片控制中東,又擔憂技術擴散;既依賴石油美元,又無力阻止人民幣國際化。這種戰略分裂終將反噬自身。
2. 中東的“去依附化”覺醒:從采購中國無人機到引入北斗系統,海灣國家正用“技術多邊主義”對沖美國單極秩序。
3. 中國的“持久戰”哲學:不爭一城一地,但求厚植根基。當美國疲于簽協議時,中國已在中東種下數字基建、綠色能源、金融結算的長期錨點。
結語: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
1980年代,美國用“石油美元+軍售”擊潰蘇聯的中東布局;40年后,同樣的劇本卻難再生效——中國的崛起不是蘇聯的翻版,中東也不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特朗普的“戰果秀”越喧囂,越暴露美國的戰略焦慮。而中方那兩句舉重若輕的回應,恰似太極推手:任你狂風驟雨,我自錨定星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