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茶山前,信誓旦旦地保證,今年再亂收茶葉,就把手剁掉。
然而,春茶一做完,大意了,茶葉做的比去年還多,隔三差五的又一車茶葉拉上來了。
賣茶是一輩子的事,原料價格實在太便宜,遇見好茶,沒忍住又多收了點。
做茶,臉都被自己打腫了
今年春茶剛開始時,老楊跟合作商說:
茶葉要少做點,做太多賣不出去,會被庫存套牢。
然而,到了茶山,正如茶客看到性價比高的好茶想買,茶商遇到性價比高的好茶,也忍不住收。
茶商,經不住低價的誘惑
春茶剛開始,優質的古樹原料,價格還穩得住。
古樹初春做出來后,茶山收茶的人不多。到了采第二波古樹時,原料價格就開始掉了。
春茶季快結束的時,只要給現錢,并且有足夠的量,非頭春古樹挑采的古樹原料,價格降了很多。
比如,往年,有的茶原料成本就是1800一公斤。今年900就能把原料收過來,賣1200一公斤還有300塊的利潤。有幾個做茶的人經得住這種誘惑?
于是,除了每年做的冰島壩歪,冰島南迫白水河,以及梅子箐。又收了一批:冰島南迫干了200公斤,正氣塘、忙肺等都干了幾百公斤,古樹做生普,混采發熟茶。
說好了不收茶的。沒想到,收得更多。老楊只能安慰自己:
人在茶圈混,做茶,難免是要打臉的,習慣了就好了。
遠去的茶山原料價格體系
山頭茶,曾有嚴密而穩定的價格體系。
各大茶區,圍繞著名山,價格由高到低。每座山頭,根據樹齡和品質嚴格劃分等級,賣不同的價。
靠近名山,樹齡大,越能賣上好價格。然而,如今,這個價格體系,幾乎名存實亡了。
供應鏈建構山頭茶價格體系
前些年,古樹茶和山頭茶雖然有超高的品質,但茶山原料價格為何漲得這么猛?
早年,山頭茶的供應鏈是:茶農——茶商——市場。
這條供應鏈上,起始價格低,茶葉能走量,茶農和茶商都能賺點錢。
2018年后,茶王拍賣吸引散客走進茶山,散客直接找到茶農買茶。原本“茶農——茶商——市場”的單一的供應鏈,變成了:茶農——茶客,以及茶農——茶商——茶客。
茶農的茶葉,能賣給茶商,也能賣給茶客。在春茶季,優質原料有限,茶商和茶商是競爭者,茶客是茶商的客戶,也是茶商的競爭者。
優質的古樹原料少,茶商想要好茶,茶客也想要好茶,二者相互競價,價高者得。
大量的散客進茶山,打破原有的供應鏈,讓茶商和茶客成為競爭者,互相搶茶,抬高了原料價格。
茶商夾在中間,防著茶客跳過自己找茶農,防著茶農挖自己客戶,又只能靠賣茶為生,面對利益分配的種種不公,只要還做茶的一天,都得認命。
這樣的背景下,茶農作為最大獲利者,簡直太瀟灑。
古樹捆綁中小樹,丟給茶商。茶農收到錢,先到臨滄的酒店住兩個月,等春茶的錢花完,再打個電話給茶商:原料款,該結點了。收到茶商轉來的錢,又繼續瀟灑。
在有名氣的山頭的茶農看來,茶商,叫你兩聲老板是給你面子,其實,就是給茶農打工的。
心理上很高高在上,加上山頭茶利益分配,是茶農拿走了大頭。漸漸的,茶農養成了高消費的習慣。
房子一家蓋的比一家高,車,一家起碼得買三輛。手里缺錢就到處借,反正來年茶樹一發芽,茶商就帶著錢上山,收到錢再還。
茶農失去原料定價權
這幾年,茶葉市場消費降級,加上茶葉價格虛高,茶葉變得很難賣。
茶農享受過春風得意,習慣了前幾年在利益分配中拿大頭,覺得茶農掌握原材料,茶商做茶,絕對繞不開優質原料。所以,頭春古樹一定要好好拿捏茶商,賣個好價格。
然而,做貨真價實的山頭茶的茶商,早就被古樹和中小樹綁定的分配模式干得負債累累,實在是收不起茶了。
手里有資金的茶商,面對越來越貴的茶葉原料,不愿意高價接盤。
市場緊繃兩年,直到某一天,來茶山的散客少了。
散客不到茶山守著做茶,更愿意相信茶商。
到茶山買過茶,但沒有量支撐的散客,遇到的茶農大多是嘴上說誠信,實際中小樹冒充古樹,最終,讓茶客不敢相信茶農。如果茶農真能把誠信落到實處,那今天的市場,就沒茶商什么事了。
茶農終究敗給了自身的局限性,永遠錯過了轉型的機會。當茶客回到茶商身邊,市場供應鏈又成了:茶農——茶商——茶客。
而茶商,少了散客這個優質原料和價格競爭者,在茶葉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增加,賣茶又比茶農猛,茶商重新掌握了市場的話語權。
實力和市場份額決定了利益分配。此時,茶商要求原料降價,不降價就只做定制生意,不大量收茶。茶農到手的利益又舍不得放,雙方相持著。
然而,在存量競爭激烈的山頭茶市場,茶農最能體會由奢入儉難,高消費需要錢來維持,貸款更是不等人。
最終就是今年:反正茶葉年年發芽,只要給現錢,量有保證,價格都好談。山頭茶原有的圍繞著名山和古樹的價格體系,幾乎名存實亡。
倒不是說名山茶變得臺地茶還便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茶葉是一分貨一分錢。
原有的山頭茶價格框架仍然在,只是,茶難賣的大背景下,茶農負債累累,傳統茶商也沒錢,山頭茶,只要有量和現錢,價格都能談。
如今的茶山,茶農雖然掌握古樹茶這個生產資料,但是,茶農已經沒有定價權了。
誰手里有足夠的現金,誰能賣貨,誰就擁有山頭茶原料的定價權。
市場動態變化,幾家歡樂幾家愁。
前些年大量包茶園的茶商,手里有很多庫存茶的茶商,已經成為茶山原料價格體系松動的受害者。
原料價格跌了一半,不僅僅是茶葉資產跌一半。原料一降,別人的賣價比你的成本還低,原有的市場,必然被蠶食。
從2022年開始,老楊就說:好好珍惜手里的現金流,別瞎折騰。
前幾年之所以不建議存茶,是原料成本太高,那時候大量收茶,叫高位接盤。
然而,三年過去了,市場早已今非昔比。高品質原料價格,跌得親媽不認。
做茶繞不開原料,只要守好品質,賣價便宜。茶葉依然有市場。
對于手里有資金、已經有市場積累,并且打算把茶當作一輩子事業的人,可以考慮:
在不陷入重資產運營的前提下,為茶企長遠考慮,做好把控,適當存入優質原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