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7日,舞劇《海的一半》登臺北京保利劇院,展現閩南僑鄉與南洋獅城百年牽絆,演繹華僑赤子跨越山海的家國史詩。
2024年,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等機構共同出品的舞劇《海的一半》應運而生。劇目以陳嘉庚先生與南洋華僑共同傾資興學、推動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為藍本,聚焦于20世紀30年代,閩南華僑不僅要守護自己辛苦打拼的基業,還要抉擇是否繼續傾注心血于故土的教育事業。生動詮釋了華僑愛人、愛鄉、愛國的深切情懷。
舞臺上,男舞者們以剛勁有力的現代舞步,著復古西裝與禮帽,再現民國南洋精英風范,利落的線條勾勒出挺拔的身姿,既現代又充滿力量感,展現華僑商海搏擊的魄力;女舞者們以柔美身姿演繹故土守望的深情,著閩南漁女的紅色長衫、南洋娘惹的藍色紗袍,娘惹珠繡等非遺元素暗藏匠心,與閩南嘉庚建筑風格的舞臺背景交相輝映,展現文化交融的多元魅力。舞者肩頭那一抹鮮艷的中國紅圍巾成為情感的載體,是對歸鄉游子最溫暖的祝福,處處體現著主創團隊深入閩南僑鄉、新加坡等地采風、根植本土的藝術匠心。
16塊巨型升降吊板如魔方般重組,從“南洋商會”至“閩南學堂”,海浪、甲板、漁船帆影隨光影流轉,構建出“一海隔兩岸,同懷故土情”的深邃意境。舞臺設計打破傳統,以象征手法呈現漂泊與堅守的雙重張力——極簡的南洋會議桌、閩南學堂的磚瓦飛檐、波濤翻涌的海面、潮汐與霞光的呼應,成為華僑精神的最佳隱喻。
僑鄉集美的龍舟文化、“脫草鞋”的民俗儀式等彰顯著《海的一半》民俗特色。當《龍回頭》閩南民樂旋律悠然響起,與匈牙利交響樂團錄制的原創樂章恢宏輝映,形成跨越地域的音樂對話。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