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日,17歲演員黃楊鈿甜在社交平臺發布成人禮照片,佩戴的耳環被網友指認為奢侈品牌GRAFF經典系列,市場公價約230萬元。
網友發現其佩戴的珠寶與家庭背景存在矛盾,尤其質疑2007年出生的年輕演員如何擁有遠超普通家庭的經濟實力,引發公眾對其消費能力的關注,這場私人慶賀迅速演變為公共事件。
5月14日有網友曝光其父楊偉2015年至2017年任職于雅安市經合外事局,2017年辭職經商。
部分網民結合其母佩戴高價首飾、家庭擁有深圳上億別墅等細節,網友質疑公職人員家庭巨額財產來源,并關聯雅安震后重建、疫情生物公司等敏感時間節點。
指出其家庭涉及雅安震后挪用捐款等嚴重問題。且黃楊鈿甜演藝生涯被指“資源咖” 涉及角色爭議。
5月15日雅安市經合外事局回應稱,黃楊鈿甜父親已辭職八年,其個人及家屬收入與單位無關,單位不涉及災后重建等事務。
同日,黃楊鈿甜兩次發文澄清耳環為母親所有,并稱愿接受監督。嘉行傳媒聲明反對造謠。
5月16日其父以“楊偉”名義發文否認耳環為正品,強調工作期間無違紀違法行為,并請求公眾勿傳播謠言。經紀公司嘉行傳媒轉發聲明支持。
當晚雅安市經合外事局工作人員再次回應,稱其所述工作經歷屬實,但部門不涉災后重建,將事件定性為"私事"。稱其父辭職后經商屬個人行為,單位無權干涉,但部分指控如“災后重建涉貪”缺乏依據。
從網友角度來看,主要觀點是質疑黃楊鈿甜家庭財富來路不明。
黃楊鈿甜家庭財富積累合理性存疑,其父楊偉在職期間薪資水平與家庭高消費的反差,辭職后短時間內財富激增的來源均缺乏公開說明,2017年辭職,家庭卻在數年內積累別墅、高價珠寶等億萬資產,質疑是否通過違規手段獲取。
而且時間上太過巧合,雅安震后重建次年成立公司,疫情期間轉投生物領域,資本積累軌跡與公共危機高度重疊。
黃楊鈿甜其母親2014年注冊影視公司時,楊偉仍在體制內任職,是否涉及“公職人員親屬經商”的合規性問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黃楊鈿甜消費與收入不匹配,黃楊鈿甜雖童星出身,其公開收入也難以支撐如此奢侈品消費,價值百萬的珠寶如非演藝收入所得,是否經得起財產合法性審查,是否其家庭存在隱性財富渠道。
網友還翻出其弟2011年出生或涉超生、母親公司注冊于雅安震后等細節,質疑是否存在違規行為。黃楊鈿甜10歲頂替他人出演《楚喬傳》,演藝資源與家庭背景是否存在關聯?
一個前公務員家庭,在父親僅任職兩年多便辭職經商后,竟能迅速積累起購買上億別墅、百萬耳環等巨額財富,這難免讓人聯想到是否利用公職之便謀取私利,尤其提及雅安震后重建時期其家庭的商業操作,更添疑云。
公眾的憤怒并非源于對財富本身的敵視,而是對權力尋租的本能警惕。
當價值230萬的耳環成為照妖鏡,映照出的是公眾對權力監督失效的集體焦慮,為何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始終停留在紙面?為何公職人員家屬經商始終存在監管盲區?為何每次輿論倒逼才能揭開冰山一角?
從曲婉婷母親張明杰貪污3.5億賑災款,到北極鯰魚爺爺鐘庚賜涉嫌貪腐,類似劇本反復上演印證著:缺乏剛性約束的權力,必然滋生隱秘的利益輸送。
公眾之所以緊盯明星耳環,實則是用放大鏡檢視每筆非常態財富與公權力的潛在勾連,反映出公眾對于官員及其家屬財產來源的高度敏感。
公務員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其家庭財富狀況天然處于輿論監督的聚光燈下。一旦出現與公職身份不符的高額消費或巨額財富,極易引發公眾對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等問題的聯想。
尤其在涉及重大公共事件如災后重建期間,公眾對每一分錢的流向都格外關注,擔心捐款等善款被挪作他用,進而損害社會公平正義與公眾利益。
同時,也凸顯出當下社會對于財富展示的態度差異。老一輩人尚能低調隱匿財富,而新生代如黃楊鈿甜般公開展示高價物品,引發公眾對其家庭財富積累方式的審視,尤其是在家庭背景涉及公職的情況下,更易激發大眾的質疑與不滿情緒。
黃楊鈿甜及其家庭、經紀公司則試圖澄清,強調耳環非正品,父親任職期間無違規,現有財富屬經商所得,呼吁理智客觀、不信謠不傳謠。但因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公開,難以平息質疑。
這些疑點的本質,是公職人員家庭財產透明度與公眾知情權的沖突,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前官員” 商業活動邊界的爭議,更是社會對 “公平正義” 價值的深層訴求。
公眾并非單純仇富,而是對“特權變現” 的敏感。
網友追問“公務員辭職八年后如何暴富”,實則在拷問權力尋租的隱蔽鏈條。
更深層焦慮在于,若官員財產不透明,民眾對公共資源的分配公正性必然存疑。
尊重個人隱私與強化公權力監督并不矛盾,對于普通公民,消費自由應受法律保護,但對于公職人員及其家屬,因其身份的公共屬性,其財產狀況理應接受更嚴格的社會監督,這既是防止腐敗的制度要求,也是維護社會公平的民心所向。
陽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劑。我國1994年就將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納入立法規劃,三十年過去仍停留在 “只申報不公開” 階段。
當官員家屬佩戴百萬珠寶、住億萬豪宅時,公眾卻無合法途徑核查其財產合法性,這種信息不對稱正在持續消耗政府公信力。
此次事件再次昭示,建立公務員及其直系親屬財產強制公開制度已刻不容緩。
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每一筆家庭財產增長都可追溯可驗證,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公眾疑慮,重建社會信任。
當下,推動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落地完善,已成保障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方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民眾安心,讓社會肌體更為健康清明。
事件的持續發酵,再次將“官員財產公開” 這一重要議題推向前臺。
從國際經驗看,財產申報制度是防治腐敗的“陽光法案”,是保障公民監督權的基礎制度設計。
我國自2009年起在部分地區試點官員財產公示,但尚未形成全國性統一制度,現實中,因財產不透明導致的 “天價手表”“豪華房產” 等事件屢見不鮮。
每一次類似爭議,都是對政府公信力的消耗,都是對社會信任體系的沖擊。
此次事件中,即便黃父已辭職多年,但若其在職期間有完整的財產申報記錄,若公務員家庭財產監督機制更為完善,公眾完全可通過合法渠道核查其財富來源,而非依賴網絡扒皮、猜測傳言。
因此加快推進官員財產公開立法,建立覆蓋任職前、在職中、離職后的全周期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財富積累經得起人民詢問,既是回應公眾關切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黃楊鈿甜事件表面是“一枚耳環引發的爭議”,實質是社會轉型期公共治理難題的集中體現。
它警示我們,公職人員的廉潔形象不僅關乎個人聲譽,更關乎政權根基。
炫富現象的背后,可能是合法經營的成功,也可能是權力尋租的陰影,而消除這種不確定性的唯一途徑,就是讓制度“陽光” 照亮財富來源,讓監督 “利劍” 守護公平正義。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遏制“用不義之財炫富” 的歪風邪氣,才能讓公眾對 “勞動致富” 充滿信心,對 “權力為民” 充滿信任。
官員財產公開非簡單隱私問題,而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石。
當公權力與私人財富糾纏不清時,唯有徹底透明的財產公示才能重建公眾信任。
都看到這了,關注一下點個贊唄,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