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2025年優秀設計作品展在臨港滴水湖碼頭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以“產教融合,智創未來”為主題,共展出158項設計作品,包括產教融合校企共創作品14項、2025屆設計與藝術學院畢業設計作品133項以及與學校機械學院、電氣學院和電子信息學院聯合展出的優秀作品11項,全面展現了學校教學改革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的實踐成果。
2025屆設計與藝術學院畢業設計作品主要涵蓋了智能裝備、智慧醫療、關愛弱勢、創意生活、文化傳承以及數字媒體六大主題。其中68%的畢設課題直接對接企業真實需求,作品完成度和可實施性較往年有明顯提升。
據悉,此次展覽均由該校學生團隊集中完成展陳布置。展覽前期,學院還首次嘗試了將學生畢業答辯現場搬進展覽空間。這種將答辯環節與展覽公開展示相結合的模式,打破了傳統室內封閉式答辯的限制,讓評委、企業導師、公眾得以零距離接觸學生設計理念、技術實現和創新亮點。不僅提高了答辯的互動性與實效性,也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錘煉了專業表達與項目匯報能力,是教學改革的一次有效嘗試。正如企業代表所言:"設計師的匯報能力直接影響項目落地效果,這種實戰化培養模式,讓學生畢業即具備職業競爭力。"
"這些作品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賞,而是扎根產業土壤結出的創新果實",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周志勇表示,在全球設計教育向"科技+人文+產業"三螺旋模式轉型的背景下,學院緊密圍繞臨港新片區與大零號灣科創策源功能區兩大國家戰略,創新實施了"產業需求牽引、能力畫像匹配、校企協同評價"的育人機制。此次展覽選址滴水湖碼頭,標志著學院邁出了“走出校園、融入城市”的關鍵一步,不僅展現了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更是一次面向社會的教學檢閱,倒逼教學設計貼近實際需求,為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實踐路徑。
宋齊赟同學的《用于火星探測的陸空協同載具設計》課題,從提高火星探測效率的角度出發,在校內導師與上海霄元創新中心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的聯合指導下,開展了火星探測載具概念設計。宋齊赟表示,自己在設計過程中聚焦了母校“航空航天”特色,這次設計不僅是四年學習的成果展示,自己也在設計過程中對國家航空航天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展覽首日還同步啟動的校企合作簽約儀式,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臺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與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為學院在產教融合領域的深耕注入了新動能,未來雙方將在課程共建、實訓平臺共享、創新項目孵化、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形成“校企共育、產教共贏”的協同育人機制。此外,上海諾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向設計與藝術學院捐贈價值50萬元的60導腦電圖儀,與學院共建高端工業設計制造融合創新平臺,為工業設計提供神經工效學研發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