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2024年下半年以來,央國企甩賣光伏電站悄然興起。步入2025年,在新能源項目開發端,各地又掀起風光項目廢止潮。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5月12日,山西省能源局發布關于公布2025年第一批廢止風電光伏發電項目規模清單的通知,對婁煩縣天池店鄉王家崖村光儲一體化發電等14個項目予以廢止。
項目清單顯示,14個廢止項目總規模59.1947萬千瓦,其中光伏項目10個,合計容量487.95MW;風電項目4個,合計容量104MW。業主單位主要為晉能控股集團、國家電投、大唐集團、中電建、京能集團等央國企。
上述項目僅僅是這波風光項目廢止潮的最新一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福建、陜西、內蒙古、寧夏、山西等多地陸續公布最新新能源項目廢止名單,擬廢止的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模已超過50GW。
那么,到底是何原因造就了風光項目廢止潮?風光項目開發未來走向如何?
項目廢止潮涌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這一波如火如荼的風光項目廢止潮,最早從東南沿海省份福建開始。今年2月20日,福建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廢止一批已不具備事實條件的光伏電站項目的通知,共廢止10個光伏項目,規模約1.143GW,全部為水面光伏項目。
3月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發布關于清理廢止不具備建設條件新能源項目的通知。一個月后,寧夏吳忠市發改委發布便發布公示,廢止了4個不具備建設條件的新能源項目,累計規模117.3MW,包括2個風電項目,兩個光伏項目,光伏項目廢止規模100MW。
4月21日,陜西省咸陽市發改委發布關于對部分2022年新能源保障性并網項目予以廢止的公示,廢止咸陽市大唐長武150MW光伏發電項目、大唐瑤池彬州10萬千瓦復合光伏發電項目,規模合計250MW。
另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1—4月,陜西多地市均公示了清理2021-2023年度保障性風電、光伏項目情況,包括陜西延安廢止300MW光伏發電項目、陜西榆林廢止350MW保障性并網風光項目、陜西渭南廢止336MW風光項目等。截至目前,陜西已對1.83GW新能源保障性并網項目予以廢止。
在這波如火如荼的風光項目廢止潮中,能源大省內蒙古廢止的項目規模最大。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已經公告廢止了三批已獲批但無法推進實施的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共37個,總規模1265.293萬千瓦。
其中,廢止風光制氫項目12個,新能源規模631.6萬千瓦;全額自發自用項目7個,新能源規模7.093萬千瓦;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14個,新能源規模529.5萬千瓦;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2個,新能源規模76萬千瓦;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項目1個,新能源規模8.5萬千瓦;火電靈活性改造消納新能源項目1個,新能源規模12.6萬千瓦。
各地此起彼伏的風光項目廢止潮,很快波及到了光伏組件集采環節。
4月9日,中國電建集團發布了一則終止2025年度光伏組件框架入圍集中采購項目的公告。該項目原本規模達51GW,堪稱史上最大的光伏組件集采計劃。
中國電建在公告中明確指出,終止采購的直接原因,是政策調整等因素導致“招標人的采購需求發生了一定變化”。這一表述表明,政策調整已經引起了新能源項目開發的重大變局。
央國企變謹慎
事實上,這一波風光項目廢止潮,遠不止上述5省區。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至今,已有包括內蒙古、安徽、貴州、江蘇、河北、廣西、陜西、山西、福建、寧夏、新疆、廣東等15個省區陸續公布新能源項目指標廢止、移出、調整、收回等名單,合計規模已超90GW。
這么多項目被廢止,原因自然是五花八門的,諸如未開工或部分項目不具備繼續實施條件、未按時并網、未按時核準、未按時備案等等,還有的是受國家光伏用地政策調整影響以至于項目無法實施,更有些項目干脆聲稱受國家政策改變而廢止。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與項目被廢止關系最大的因素,還是業主方的實施意愿,畢竟,只要業主方積極推進,很多外因都是可以解決的。這可是當初擠破腦袋,求爺爺告奶奶也要拿下的項目,同時又得到地方政府百般支持,這樣的項目又怎會輕易廢止呢?
業主方項目開發意愿的退潮,以央國企的表現最為明顯。據不完全統計,近90GW風光廢止項目很多來自央國企,包括三峽集團、國家電投、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南方電網、中電建以及京能集團、甘肅電投、晉能控股集團、新疆新星國有資本等。
央國企之所以選擇主動放棄這些風光項目,主要考慮到,新能源的收益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階段是要精打細算保障項目收益率了。
今年3月,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中綠電提問:公司投資光伏電站項目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IRR稅前)是多少?工商業和全額上網項目的收益率有區別嗎?當時,中綠電的回答是:公司在新能源項目投資建設可研論證時,均堅持資本金收益率不低于7%的底線。
“綠電巨擘”國家電投的動作頗能說明問題。2024年10月24日,國家電投旗下內蒙古電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布《關于核銷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40MW戶用分布式光伏項目公告》。
資料顯示,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40MW戶用分布式光伏項目,總投資1.63億元,項目于2022年9月立項,2023年7月完成投資決策批復。根據測算,該項目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為8.53%。根據分布式光伏項目投資收益率最新要求,已不具備繼續推進條件,建議核銷。
投資收益率超8.5%的項目都要核銷掉,與之相對比的是,“雙碳”目標提出后的最初兩年,央國企在爭搶風光項目上的“瘋狂”。
彼時,電網公司說新能源電壓不穩,需要裝調相機。1臺調相機就需要投資1億元,100萬千瓦光伏項目需要配套2臺調相機。電力央企眼睛都沒眨一下,就痛快追加投資2億元。央國企到地方拿風光大基地項目,要建一些配套產業還不說,有的地方政府還要求捐贈一些公益項目,比如修一條路、建一個學校,央國企也都一口應承下來。
然而,光陰流轉、時移世易,今時今日,央國企已經變得謹慎了。
政策環境巨變
央國企投建新能源變得謹慎的背后,是國家針對新能源尤其是光伏政策的調整,尤其是今年《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和“136號文”的相繼下發,對光伏電站開發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
《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一般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取消全額上網,而大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則更是不建議余電上網,這一政策對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影響至大。那些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搶裝的分布式光伏項目,主動廢止也許是最理性選擇。
國家為何出臺政策約束分布式光伏發展呢?這是因為,電力系統光伏裝機超標了之后,系統無法去完全消納掉光伏午間大發的發電量。這一問題的直接表現,先是分布式光伏接網紅區的大面積出現,緊接著就是多地光伏電站午間被告知要限電停發。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以來,分布式光伏接網難題已席卷了全國逾10個省區,有超過400個縣先后出現低壓承載力紅色區域,包括黑龍江81個縣、山西73個縣、河南逾70個縣、河北南網53個縣、廣東37個縣、山東37個縣、遼寧逾20個縣、廣西10余個縣、福建4個試點縣,等等。紅區內,分布式光伏項目開發被叫停。
分布式光伏接網紅區之外,2023年以來,無論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光伏電站午間接電網通知限電停發現象也日漸增多。例如,青海集中式電站接電網通知,午間要限電停發三四個小時;分布式光伏大省河南,多個縣區的分布式光伏業主,接電網通知午間要限電停發三四個小時到六七個小時不等。
分布式光伏新政之后,“136號文”對新能源影響更大。本質上來說,“136號文”取消了原有的新能源保障性收購政策,而代之以機制電量、機制電價。未來,新能源的電量、電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市場電量和電價,一部分是帶有補貼兜底性質的機制電量和電價。
可問題是,隨著新能源裝機越來越龐大,未來機制電量和電價的補貼兜底作用到底會有多大,市場對此沒有足夠的信心。
這也就部分解釋了,“136號文”下發后引發一波搶裝潮之外,那些無法按時完成搶裝或者是即使能夠完成搶裝但仍然算不過賬來的風光項目,干脆就直接選擇廢止放棄掉。
還是那句話,光陰流轉、時移世易,面對全新的新能源消納環境以及最新政策“指揮棒”,新能源投資業主方已經變得謹慎起來。而謹慎的結果就是,精打細算新項目的上馬,那些算不過賬來的風光項目會被大量放棄。
“一邊倒”盲目搶項目、上馬項目的時期已經過去,謹慎計算的時期已經來臨,這其實是新能源行業該有的市場氛圍,畢竟,賺快錢、誰都賺錢肯定是不長久的,理性的市場才會走得更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