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5月18日電 (范宇斌)上海17日至19日舉辦文化遺產季系列活動,145家博物館和73家美術館減免費開放,邀請民眾走進文化場館,觀文博、看美展,暢享文博游。
5月18日恰逢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位于上海黃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館當日免費開放,還“上新”了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及限定印章、絲網印刷體驗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打卡”。
近日,震旦博物館展示的藏品。 范宇斌 攝
民盟盟員、震旦博物館館長尋婧元受訪時表示,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匯集眾多文博資源。眼下,“文博熱”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成為這座城市“軟實力”的體現。
上海是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發源地。據最新統計,上海目前共有備案博物館171座,每14.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成為中國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城市,大批高質量展覽近年來不斷掀起“文博熱”。2024年,上海全市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949個,共接待觀眾4086萬人次,同比增長31.9%,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上海正以“大博物館計劃”為引擎,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都”,并在賦能城市發展、美好生活、社區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日,震旦博物館展示的藏品。 范宇斌 攝
以震旦博物館為例,除了傳統展陳,該館近年來積極開展公益講座、非遺工作坊等文化活動。
尋婧元介紹,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之一,博物館文化講座基本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為提高講座的針對性和參與度,他們還將受眾細分,一方面,為深度愛好文物考古的觀眾量身打造專業性更強的講座,按年份規劃主題,邀請業界專家授課;另一方面,積極融入社區,推出“文化星期五”,即每周五延長到21點閉館,并為每個“博物館之夜”設計不同的主題。
震旦博物館坐落于陸家嘴金融城,借此獨特優勢,震旦博物館“白領之夜”應運而生。“我們策劃了一系列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的主題,比如4月聚焦文博前沿發展中有關科技的話題,帶領民眾去認識古籍中的微生物。”尋婧元說。
此外,震旦博物館還舉辦“博物館奇妙夜”親子活動,每次開放一個樓層,擬定主題任務書,讓家長帶著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近距離感受文物的魅力,了解背后的故事。
“沉浸式活動體驗能將展覽的教育效益最大化,讓觀眾更直觀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尋婧元表示,其團隊還在不斷探索新的形式和內容,未來將開展更多針對青年群體的體驗活動。
震旦博物館由震旦集團創始人陳永泰創辦,是一家非國有博物館。“我們的展品都來自于創辦人的私人收藏,與國有博物館相比,可能沒有那么多重磅文物,但我們可以提供更精致的體驗、更創新的視角、更完善的服務。”尋婧元說。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談及當下的“文博熱”,尋婧元認為,“人潮涌動的大展雖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有時候觀展體驗欠佳,這是我們文博人要去思考的問題,怎樣平衡好參觀需求和參觀質量。”
隨著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博物館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趨多元。尋婧元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養成了逛博物館的習慣,很多年輕人把看展當作一種生活方式,這讓博物館有了更多身份和功能,可以是第三空間,也可以是城市會客廳。
“一座真正的國際文化大都市,不僅要有‘大而全’的博物館,還要有各種特色鮮明、‘小而美’的文化空間。”尋婧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非國有博物館加入上海的文化版圖,形成多元共生的社會大美育。(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