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18日電 題:俄羅斯留學生李雪靈的13年中文情緣
作者 張旭
三次求學、一次任教,說起13年來與中國語言、文化的"親密接觸",即將從四川外國語大學畢業的俄羅斯留學生李雪靈用"緣分"來解釋一切。
"可以說是因為這里的氣候、美食、文化,讓我愛上中國,但這些都不能體現全部情況。這就好比選擇對象,一句話兩句話,解釋不清楚的。"李雪靈近日在重慶對中新網記者說,她正申請在中國讀博士,希望這段"中文情緣"繼續下去。
李雪靈來自俄羅斯的下諾夫哥羅德,是一名"90后"。2012年,在還有一年就要從家鄉的大學畢業之際,李雪靈偶然看到了四川外語學院(2013年更名為四川外國語大學)的招生啟事。"那時候,我對中國知之甚少,也從來沒有學過中文,但我想在畢業之前多體驗體驗。"李雪靈說,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開啟了為期一年的留學之旅。
"李雪靈"這個名字來自于她的第一位中文老師。"彼時,我染了一頭白發,大概是取名‘雪’的原因;‘靈’字則寓意‘靈魂’。"李雪靈說,她特別喜歡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這次留學,為李雪靈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大門。
"有些人覺得中文有點難學,可我并不這樣覺得。我知道夸自己是不太好的,但在學校組織的各種中文聽說讀寫測試中,我總是得第一名。"李雪靈笑稱。
回俄羅斯完成高等教育后,李雪靈申請了重慶大學的留學機會。不過,因為家人病故,她中途退學。此次留學持續了一年半。
此后,李雪靈在家鄉的孔子學院擔任老師。在任教數年后,她又申請了攻讀四川外國語大學的研究生。
"可以感受到,這些年來,俄羅斯人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民間交往、商貿往來亦日益密切。"李雪靈說,她見證了家鄉孔子學院招生規模增大、專業設置更多更細,身邊到中國求學、生活、做生意的俄羅斯人也有不少,自己之前的一些學生變成了現在的學弟、學妹,李雪靈的丈夫也到重慶陪讀。
李雪靈說,俄中的民間交往是"雙向奔赴"的。近期,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一場中外青年對話論壇上,有中國企業表示,已在俄羅斯設立分公司多年,想吸引更多當地人才加入,共謀發展。
打鐵花、毛筆字、中國畫……李雪靈說,她總是能夠找到各種感興趣的中國元素,并樂于通過各種渠道向大家分享。在接受記者采訪期間,她展示了自己練習的漢字,已寫滿字帖;她喜歡并讀過的中文書籍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嚴歌苓的《小姨多鶴》、梁曉聲的《我和我的命》等,還喜歡抄寫佛經。
端午節即將到來,李雪靈已經買了艾草掛在門上。
"我總是這樣,對中國的一切充滿興趣,樂此不疲。"李雪靈說,未來,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她希望繼續在中國攻讀博士學位,并生活在中國。未來,她打算做一些跨文化的調查研究,希望為俄中友好往來,貢獻綿薄之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