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摸到億年化石啦!”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庫房向公眾敞開大門,20余名“小考古學家”在專業(yè)人員引領(lǐng)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探秘之旅。
踏入庫房,孩子們仿佛穿越億年時光,與沉睡的化石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親密對話”。巨型永川龍的頭骨、蜥腳類恐龍的腿骨、六角輝木滄桑的外殼……這些平日里只能隔著展柜遠觀的珍貴標本,如今近在咫尺,孩子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恐龍腿骨觸摸標本,感受著遠古生命的厚重與神奇(PS:孩子們是經(jīng)專人指導觸摸化石,不會對化石造成影響)。
在專業(yè)人員生動有趣的講解下,孩子們深入了解每一塊化石背后的故事,從恐龍的生活習性到滅絕之謎,從植物的演化歷程到化石形成的奇妙過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不時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
除了化石觸摸,孩子們還參與了化石制作石膏模型的沉浸式體驗。在工作人員指導下,他們親手用化石制作模具,再調(diào)配石膏、灌注模具、脫模上色,一步步將化石復制出來。隨著親手制作的化石模型在指尖逐漸“復活”,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豪,滿是成就感。
“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讓孩子親眼看到、親手摸到化石,還通過實踐操作,讓他們對古生物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位家長感慨地說,“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感受科學的魅力。”
據(jù)了解,重慶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庫房作為珍藏7700余件古生物標本的“生命檔案館”,在國際博物館日開放,向公眾展示新中國第一代古生物學家在巴蜀大地的科考足跡。
重慶自然博物館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此次古生物庫房開放活動,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的藏品資源,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未來,博物館還將繼續(xù)舉辦各類科普活動,讓更多市民走進博物館,探索自然奧秘,共享文化盛宴。
上游新聞記者 郭欣欣 車珂宇 攝影 任君 張錦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