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間川魯淮揚流轉,打擊樂模擬灶臺叮當,《中國廚房》以交響奏響人間煙火。
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現場
初夏的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上海交響樂團為市民觀眾送上青年作曲家梁皓一創作的交響樂《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選段。這部于去年11月首演的新作,篇幅不大,視角獨特,在余隆先生指揮下,充滿意趣的音樂旋律,讓觀眾感受到不同于古典音樂會的輕松愉悅,而換一種心情享受音樂,恰似綠茵晚霞中人們對輕風徐來的期待。
指揮余隆先生
95后作曲家梁皓一出生于中國香港的,曾為《緊急救援》《紅海行動》《長津湖》《焚城》等熱門電影配樂。其音樂作品《武俠——為紀念金庸百年誕辰而作》傾注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摯愛,同時也以他少年心智,努力成就著音樂與現代生活的緊密聯系——這部時長不過40分鐘的《中國廚房》,梁皓一參照了上海錦江飯店經典菜譜,而這一菜譜的精華便是集我國各大菜系之長。作曲家以菜譜的南北兼容來印證海派飲食文化的包容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力、不拘一格的音樂結構,詮釋了上海的城市品格。整部作品時尚而不失文化底蘊,風格多變而不失樂曲的完整性,展現出一種“年輕態”的音樂精神。
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現場
全曲由十個段落組成,以音樂形式記錄了十道風味獨具的中國菜肴,整體布局或短小精致,或舒放激揚,以聲音描摹出中國菜肴的色、香、味乃至鮮為人知的烹飪過程,構思奇巧而聽覺生動。
例如開篇的“大紅袍”,以茶飲切入一場盛宴,具有鮮明的中國飲食文化特征——海洋鼓和咝咝鈸等特色打擊樂,模擬茶葉從手工制作到沖泡的全過程,將“烹茶有懷”的中華茶文化演繹得清新快意,充滿回甘;“佛跳墻”則表現出濃郁的地域風情,小提琴施展出揉弦技巧,仿佛是舌尖滋味千回百轉,令人對這道味覺層次豐富的閩系名菜垂涎欲滴;“北京烤鴨”在全球的中國菜單中排名第一,如何表現好“日月江河入碗盤”的歷史文化,又調動起“撲鼻五味驚桌案”的體驗聯覺,作曲家煞費苦心,最終以京城氣派的音樂做底,形成了煌煌赫赫具有綱領性的管弦樂演奏,其間穿插镲片特效音色,模仿出后廚炊具的碰撞聲,大的旋律色塊中淬出精微的情感火花,情與趣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現場
更有趣的是,演奏“北京烤鴨”這一段落時,打擊樂團組穿上白圍裙、戴上大廚帽來到指揮身邊,模仿“片皮鴨”的操作程序,叮當有聲,樂意詼諧,帶動起全場一片歡笑,也流露出作曲家內心的無拘與俏皮。整部作品的“序曲”則是一支明亮大氣的“迎賓曲”,圍繞大調的主音、下屬音、屬音三個穩定音級,構成和諧穩定的調式結構,支撐起體量龐大而色彩輝煌的樂章。
從宏大嚴肅主題中走出來,輕松地與音樂結伴,成為當代交響樂的一種選擇:美國新銳作曲家安迪·秋保曾把乒乓桌搬上舞臺,滿臺跳躍的乒乓球與樂隊節奏完美融合,組成了別出心裁的《乒乓協奏曲》;中國作曲家王斐南的《時間之輪》,將自行車鏈條聲、鈴聲“混入”打擊樂,以臺上臺下的立體配合,把一部年代主題的樂曲演繹得妙趣橫生且充滿對往事的回憶。同樣,在這部《中國廚房》中,作曲家運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竹筒、平底鍋、刀叉炊具等,制造出傳統樂器無法發出的獨特聲效,拓展了音樂的可能性,也使音樂更加親民,更具有煙火氣和現實感。
《中國廚房》用到的打擊樂器:海洋鼓
《中國廚房》用到的打擊樂器:盆和叉
如果說,音樂加美食所產生的破圈效應是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那么,這部樂曲更深層的探索,則在于換一個角度看上海,換一種語境講述中國故事——交響樂《中國廚房》以生動的音樂語言、立體的藝術呈現,精準而有效地實現這一原始創意。
作者:方家駿
圖片:網絡圖
編輯:錢 衛
責任編輯:吳南瑤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