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勝利那天,重慶街頭擠滿了狂歡的人群。蔣介石站在慶典臺上,看著下面揮舞國旗的百姓,心里怕是美滋滋的。
這位從黃埔軍校起家的浙江人,剛打完十四年硬仗,手里攥著四百萬大軍,口袋里裝著美國支援的槍炮,連蘇聯都承諾不干涉中國的事務。
可誰能想到,短短三年的時間,他就在深夜坐著“太康號”軍艦倉皇出逃,從此再沒能踏上大陸半步?
要說蔣介石這局棋怎么輸的,得先看看他手里原本攥著什么牌。
1927年北伐成功時,蔣介石帶著國民革命軍把軍閥打得滿地找牙;1930年中原大戰,他更是一口氣收拾了馮玉祥、閻錫山這些地方諸侯。
抗戰前國民政府搞的“黃金十年”,雖然路上還有要飯的,但上海灘的霓虹燈確實亮起來了。可等到1949年撤退時,他留給臺灣的除了黃金美鈔,就剩下一堆爛賬和罵名。
第一記昏招:抗戰勝利后把老百姓往死里逼
蔣介石可能忘了,打日本那會兒老百姓能勒緊褲腰帶,是因為知道這是保家衛國。可勝利后他干的事,簡直是在老百姓傷口上撒鹽。
接收淪陷區時,國民黨官員像蝗蟲過境,搶房子搶車子搶女人,連日軍倉庫里的罐頭都不放過。上海老百姓編了個順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更要命的是經濟政策。抗戰時為了買軍火,國民黨把印鈔機踩得直冒煙,法幣發行量比戰前暴漲47萬倍。
1937年100元法幣能買兩頭牛,到1945年只能買倆雞蛋,1948年更慘,連粒米都買不著。當時中小學老師月薪能買一袋面粉,到1948年的時候,原來的月薪卻連買半袋面粉都不夠了。
甚至還有公務員家屬抱著孩子到蔣介石官邸前靜坐,舉的牌子刺眼得很:“總統,我們餓!”
第二記昏招:把軍隊當成自家私兵
蔣介石愛用黃埔系將領,這本來沒錯,可是他又管得太細,然后就出問題了。
1948年淮海戰役前夕,杜聿明搞出個圍殲解放軍的計劃,他興沖沖跑到南京向蔣介石匯報。
結果蔣介石正忙著給老婆宋美齡辦畫展,聽完計劃嗯啊兩聲,既不拍板也不否決。杜聿明在辦公室等了三天,最后等來句:“再研究研究。”
等蔣介石終于批了條子,錦州那邊又喊救命,蔣介石一個電話就把計劃攪黃了。
對比解放軍那邊,毛主席給前線將領發電報,開頭永遠是“建議”“望考慮”,末尾總要加句“情況緊急時可臨機處置”。
林彪打錦州時猶豫不決,毛主席連發三封電報勸說,最后一封直接說:“你們放手去打,打輸了算我的!”這種氣魄,國民黨那邊想都不敢想。
第三記昏招:迷信美援忽視民心
蔣介石可能覺得有美國撐腰就穩了,可他忘了中國老百姓最恨的就是洋人。
抗戰時美國飛虎隊確實幫了大忙,可勝利后美國兵在青島、上海橫行霸道,強搶民女的事沒少干。老百姓氣得直罵:“寧可要共產黨,不要美國爹!”
更蠢的是經濟上完全依賴美國。1946年簽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直接把中國經濟命脈交給美國資本家。
在上海灘的百貨柜臺里,美國香皂堆成山,本地肥皂廠全倒閉。就連榮氏家族這樣的民族資本家氣得直跺腳稱:“我們內遷時帶著全家老小,現在倒讓美國貨把市場占了!”
第四記昏招:關鍵時刻總掉鏈子
1948年遼沈戰役最緊張時,蔣介石在北平城里忙著給傅作義做思想工作,讓他死守華北。
結果錦州被圍,老蔣突然變卦,非要傅作義派兵救援。等部隊磨磨蹭蹭走到半路,錦州早丟了。氣得傅作義在指揮所里摔杯子:“這是打仗還是過家家?”
最要命的是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當時英國“紫石英號”軍艦在長江上耀武揚威,解放軍警告無效直接開炮。這本是立威的好機會,可蔣介石怕得罪英國人,下令國民黨軍不許還擊。
結果英國人沒感謝他,老百姓倒罵他是軟骨頭。
敗退臺灣時,老蔣在日記里寫:“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可他沒想明白,失去的民心哪是十年能找回來的?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人又來拉攏他,這回他學精了,一邊抱緊美國大腿,一邊搞土改收買農民。
可大陸這邊,分到地的農民正熱火朝天搞生產,誰還記得那個在日記里寫“痛定思痛”的蔣總裁?
歷史也曾給過蔣介石三次機會:抗戰勝利后的黃金時期、國共談判時的和平可能、1948年幣制改革的最后窗口。
可是蔣介石每次都把好牌打成爛局,最后只能抱著“金圓券”的噩夢,在臺灣島上聽著“總統,我們餓”的回音,度過余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