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來聊這個話題,就是:
在街拍的時候,要不要在一個地方一直等?
在街拍一半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在那等,等這個事情的發生;另外一種就是不等,拍幾張就走了,到下一個地方。
就我個人而言的話,我大部分時候是不等的,大多是看到想拍的東西就直接按下快門。比如在紐約街拍時,我會邊走邊拍,偶爾在某處停留片刻,拍幾張后繼續前行,但這不算 “等待”。
什么是 “等待” 呢?
2006年,我獲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旅行攝影大賽一等獎,受邀訪問《國家地理》華盛頓總部時,總裁和副主編曾告訴我:“如果你拍不好照片,你可以就在一個街角等上一下午。”
意思是,你花時間去等,慢慢就會有故事出現 —— 這是一部分攝影師的工作方式,我雖不常用,但今天這個案例很特別,先給大家看張略圖。
我當時在這個場景拍攝了大量照片(估計 200-300 張),我從中挑選了 7 張。
這次選擇 “等待拍攝” 是有原因的。這是不丹的一座尼姑庵,抵達時其實我對這里還沒有任何了解,本打算隨機拍攝,直到走進大門后看到一輛皮卡駛來。
第一張照片,尼姑與司機從車上卸貨的場景。
起初我只是路過,但發現車上裝載的物品很特別 —— 是寺廟用的鼓。這類樂器通常存放于大殿內,很少被搬運到室外,顯然可能有特殊活動。
這張照片其實不算正式作品,更是一張“先導片”,像 “線索” 一樣提供了關鍵信息:有可能要發生點什么。這時會讓我做出一個判斷,在這里我應該花一些時間去拍攝。
在街頭攝影中,判斷哪些信息值得捕捉至關重要 ——抓住具有獨特性的場景、主體或物品,才能讓畫面帶來不一樣的地方。
下面這張用中焦鏡頭抓拍了“卸鼓” 這個動作:
隨手一拍,但包含了對主體、瞬間、構圖的多重考量:
- 主體與瞬間的選擇
鼓本身具有視覺特殊性,人物抬手卸鼓的動作
- 機位與構圖的預判
選擇右側站位,避免左側機位可能出現的問題:
- 人物細節缺失
更左邊的位置拍攝,會導致尼姑面部被遮擋(或者是大半個后腦勺)
- 動作重疊干擾
可能使人物手部與頭部重疊,左手動作難以完整呈現
- 人物細節缺失
街頭攝影聽起來不難,你只要會按快門、愿意出門走走就可以拍。但如果想要拍好,難度就慢慢上去了。
通過觀察快速捕捉信息、預判構圖的能力,這些細節處理的邏輯,我們將在下周開課的課程中結合更多案例深入拆解。
當有了這兩張照片之后,接下來要干什么?因為他們鼓搬完車子跟人就走了。有人在這邊就結束拍攝了,我選擇跟隨搬鼓的尼姑行走路線繼續拍攝。
下面這一張照片,人物扛著鼓,腦袋被鼓擋住,還有一點點幽默的感覺;加上周圍的環境,利用道路延伸線增強畫面縱深感。
但后來我沒有繼續跟著,因為僧房區域可能侵犯隱私,隨后我在高臺的位置向前走。意外發現白塔、樹,還有一位當地人站在那:
這時候有種原來有條主線任務,突然做了個支線任務的感覺!看到這個場景我趕緊拍下了。
這個過程,你說“在等”嗎?其實不完全是。更多是在一個【發現—拍攝—跟隨繼續拍攝—尋找新角度再拍攝】的過程。
隨后,我回到最開始拍攝的小廣場,注意到現場有一位外國攝影師在導游陪同下拍攝,導游負責跟尼姑們進行交涉并示意拍攝站位。
我更傾向抓拍,所以當時在廣場一邊走一邊觀察有沒有可拍的。
此時又來了一輛車,人流持續從右下角進入廣場(參照上圖),有的搬鼓去大殿,有的搬運其他物品去另外的地方。我圍繞在這個區域進行拍攝,這個時候就有了“在等”的感覺。
在拍攝過程中,我一直在觀察哪個角度拍起來效果會更好,最后拍到上一張照片,這個角度是相對理想的。
其中這個畫面里有以下的元素:兩個人、兩臺狗、佛塔(及透視的問題)、佛眼(是否被遮擋)、一直垂在那邊的電線(放在畫面哪里不突兀),以及在畫面外的其他人(例如避免其他攝影師和導游拍進去)。
在有限的空間中,去組織和控制有效的元素,這是一種控制能力。而這種控制力怎么來?
我們在詳細給大家講解。
接著下面這張照片:
人物扛著地毯進來,手里還拿著類似好麗友和一個空瓶子,有沒有發現這個照片它的顏色特別和諧,僧袍的顏色、右手里物品的顏色、地毯的顏色都是和諧統一的,墻壁、鞋架啥也沒有,干干凈凈。
為了畫面更純粹、視覺更加的集中,我要做的是色彩與元素控制,除了畫面中現有的元素外,我剔除了高處的雕花窗。
還是在搬地毯,有只小狗在臺階上站著,僧人抱著地毯過來:
我在拍的時候,看到了拱門,這只狗,我希望主體的人物出現在這個區域里。為什么呢?
因為在這個區里面,人物離狗的間距和離墻壁的間距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看起來舒服的間距。如果她再往左邊靠,被狗擋住了,這個照片就不成立了,首先我要卡住這個位置。
等她拿完東西關上車門走過來,走到這里就是我要拍下的點。還要要注意,后面建筑物的【頂】是不能切掉的。
這就是我按下快門的瞬間、以及我對構圖的考慮。
街拍
要不要在一個地方一直等?
“如果你拍不好照片,你可以就在一個街角等上一下午。”
但你要基于【場景判斷】和【動態探索】的考慮。
發現非常規元素,判斷其可能觸發后續事件時,值得等;
有明確視覺線索、環境具備更多的拍攝角度時,值得投入時間探索不同視角;
不固守單一目標,如流水般隨場景變化切換主線與支;
通過對元素的控制(人物、動物、建筑、外來者),提升畫面敘事的豐富性
那等,還是不等,你有自己的考慮了嗎?
如果你也有以下問題:
器材焦慮?操作焦慮?拍人焦慮?選片焦慮?后期焦慮?如何增加街拍的熟練度?如何從他人作品中獲得借鑒的方法? ......
張千里x人文街頭攝影完全指南,這套課程會更加直擊地來幫助你,解決你的拍攝痛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