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錢這個東西,有時候不是給自己花的,而是給別人留的。
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辛辛苦苦攢了大半輩子,一筆錢在銀行躺著,不敢動,也舍不得用。
一問,十有八九是這么說的:“留給孩子的。”
還有一些說得更實在:“萬一老了生病用得上。”
這兩種說法都能理解,但問題也來了:錢,到底是應該留給孩子,還是拿來給自己養老?
這個問題很尖銳,所以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做得很有分寸。
“錢都是給你留的”
小時候我們常聽爸媽說:“我倆的錢以后都是你的。”長大后才發現,這句話背后,其實藏著很多復雜的情緒。
有父母覺得,把錢都留給孩子,是一種“愛”的表達,但有個詞叫“情感勒索”,就很形象地解釋了這種無條件付出的另一面;
這意思要表達的就是——“我都為你付出這么多了,你以后要好好孝順我。”
這不是愛,是交換。
說白了,有些父母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身體出了毛病也不去看醫生,一邊省錢,一邊給孩子買車買房交首付。
但等他們年紀大了,孩子成家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捉襟見肘,根本顧不過來父母了。
到那時,父母再提“你小時候我……”,換來的可能只是沉默。
舉個真實例子。
杭州有一位退休教師張阿姨,年輕時教書,工資不高,但從不亂花錢。
她省吃儉用幾十年,攢下接近80萬。
她有一個兒子,在北京買房,首付還差50萬,她二話不說就轉了過去,她還安慰自己:我反正住老小區,不圖享受。
兩年后,她腿腳不好,需要做手術,一問醫院,手術費20多萬,還不算術后康復,她猶豫了,因為錢都給了兒子,她開不了口,也拉不下面子。
結果她就一直拖著腿,硬是忍了兩年,直到徹底走不了路才去住院了。
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太多了。父母們總是習慣自己吃虧、孩子占便宜,可人生的晚年,真不是靠誰養,而是靠自己的積蓄撐著。
“不給孩子添麻煩”
有網友說:“把錢都留給孩子,不如把自己照顧好,不給孩子添麻煩。”細品一下,其實這才是最溫柔的擔當。
有人活了一輩子可能才知道,你最需要照顧的人,是你自己。
年輕時,父母習慣犧牲,把所有資源傾向孩子。
但父母中年以后,身體開始亮紅燈,情緒開始變脆弱,朋友越來越少。
這時候父母就會發現,能給你底氣的,不是子女孝順與否,而是你的銀行卡余額和醫保賬戶。
所以真正聰明的父母,首先要對自己好,只有你身體好、心態穩、腰包有錢,孩子才不用擔心你,反而更能安心過日子。
網上有句話很火:“最頂級的父母,是自己老得體面,孩子輕松。”
聽上去輕飄飄,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傳統教育里提倡吃虧是福、為孩子著想,甚至還要求父母不能自私。
但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房貸車貸、娃的學費、老人的健康,每樣都壓著肩膀。
父母把全部存款給了孩子,短期是幫了他們一把,可十年后,如果父母病倒了、需要照護,孩子拿什么來支撐父母?
是繼續貸款,還是辭職照顧父母?哪個都不輕松。
沒有存款的父母,孩子想盡孝都力不從心;而手上有積蓄的父母,反而更受孩子尊重和關心。
因為父母不是他們的負擔,而是能自主、能撐事兒的長輩。
再回到開頭那個問題:“存款是留給孩子,還是自己養老?”
正確答案其實沒有標準,關鍵是比例的問題。
孩子需要支持沒錯,尤其首付、創業、教育,這些都能理解;
但父母不能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孩子終究要走他的路,父母的人生也要有尊嚴地走完。
所以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留一半給孩子,助力孩子成長;留一半給自己,是真正的底氣。
要記住:錢是工具,不是枷鎖,是讓你活得有質量,不是讓你去犧牲。
養兒防老這條路,現在不太穩了,防老,最保險的還是財務自由+健康身體+自我掌控。
最后一句話,送給每一個正在糾結的爸媽:
“你不是孩子的提款機,你應該是你自己人生的CEO。”
別再委屈自己了。
吃點好的,穿點新的,出去走走,買點想買的東西,不是浪費錢,是在給自己充電。
只有你過得好,孩子才不會太累;你不跌倒,家庭才不會崩。
別等到哪天晚景凄涼了,才去后悔沒為自己活一活。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