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興島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總能看到一個腳步匆匆的身影。他背著出診包穿梭于21個村之間,敲開1232戶居民的家門,用聽診器丈量著海島居民的健康刻度。他是長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長張青龍,一位扎根海島14年、以仁心仁術守護2746名居民健康的“海島健康衛士”,今年他被評選為“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今天(5月19日)是世界家庭醫生日,讓我們一起向張青龍醫生致敬!
一、
走街串巷織密健康防護網
2010年,剛到長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張青龍就被委以重任——組建家庭醫生團隊。面對海島居民健康意識薄弱、老齡化嚴重的現狀,張青龍帶著團隊從零開始,挨家挨戶登記1232戶家庭信息,手繪長興鎮21個村的居民分布地圖,用3個月時間建立起2746人的健康檔案數據庫。“每一戶的門朝哪開,每一位老人的用藥習慣,都得爛熟于心。”張青龍常對團隊成員說。截至2024年,張青龍的家庭醫生團隊已實現2004人簽約,覆蓋率達73%,其中65歲以上老人834人。在慢性病管理戰場上,他帶領團隊打出漂亮的“組合拳”,為170名重點居民進行頸動脈斑塊篩查,對20名高危者實施飲食運動干預;推動400例大腸癌篩查,陽性檢出率12%;完成847例胃癌B超篩查,45人獲胃鏡精查機會。在張青龍的臺賬里,470名高血壓患者、198名糖尿病患者、188名“糖高壓”共病患者都有專屬管理方案,每月兩次的自我管理小組活動場場爆滿。
最讓人動容的是那張特殊的“家庭病床”。78歲的陳老伯股骨頸骨折臥床一周后出現感染,張青龍上門時發現其足跟部已發黑壞死,連續38天,他每天清晨背著清創包穿過3條街巷,跪在床邊為老人清理腐肉、更換導尿管,指導家屬做康復訓練。
二
全科尖兵筑牢急救生命線
2023年夏夜的急診電話劃破寂靜,一位農藥中毒患者瞳孔已開始散大,張青龍邊跑邊穿戴防護裝備,10分鐘內完成洗胃、阿托品注射、血液灌流導管置入。這場與死神的賽跑持續了48小時,當患者終于蘇醒時,張青龍才發現自己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長興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急診室內,這樣的生死時速每周都會上演。急性心梗患者從出現癥狀到轉院溶栓僅用58分鐘、氣管異物患兒在黃金4分鐘內完成海姆立克急救、過敏性休克患者在注射腎上腺素后15秒恢復脈搏......這些數字背后,是張青龍無數個夜晚在辦公室鉆研《社區急診手冊》的身影,是每月組織團隊進行心肺復蘇演練的堅持。
2024年那個暴雨如注的夜晚尤為驚心動魄。值班中的張青龍遇到面色灰白的王大叔,心電圖顯示急性廣泛前壁心梗。就在準備轉運時,患者突然心跳驟停。張青龍跪在地上持續按壓30分鐘,三次電除顫后終于恢復竇性心律。當他渾身濕透地陪著患者做完支架手術,天都亮了。“長興島離市區醫院太遠,我們就是居民的第一道防線。”張青龍揉著酸痛的肩膀說。
三
醫者仁心溫暖海島千萬家
在社區門診,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82歲的李阿婆顫巍巍地遞上藥方,張青龍接過時總會先焐熱聽診器;聽力下降的王大爺湊近問用藥劑量,張青龍就寫在便簽紙上塞進老人手心;偶爾遇到沒帶錢的老人,張青龍總是笑著擺擺手,“先拿藥,下次再說。”自己默默地墊付了藥費,卻連一張借條都沒留。
病房里,張青龍是腫瘤患者的“心靈導師”。65歲的肝癌患者陳大姐一度拒絕治療,他每天查房時都會多留20分鐘,從講述抗癌成功案例到幫忙聯系心理咨詢師,從指導家屬做營養餐到陪著患者嘮嘮家常。如今在長興島,流傳著“有健康問題找張醫生”的口頭禪。張青龍的手機通訊錄里存著600多位居民的號碼,凌晨接到咨詢電話已是常態。有人勸他調去市區醫院,他總是搖頭,“這里的老人記不住復雜的診療流程,這里的孩子需要能叫出名字的家庭醫生,這里就是我的家。”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微霜,張青龍把人生最寶貴的14年獻給了長興島。他用腳步丈量出醫患之間的信任距離,用妙手仁心構筑起基層醫療的堅固堡壘。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過長興島,張青龍又背上出診包出發了——那抹白大褂的身影,是長興島居民眼中最溫暖的風景。
今天正值世界家庭醫生日,
祝所有家庭醫生們節日快樂,
感謝你們用專業與耐心,
守護著居民的健康!
資料:區衛生健康委
編輯:顧佳麗
責編:李琳、顧佳麗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