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電視劇,更不是清宮戲,卻比宮斗劇還讓人心頭一緊。
一場“改姓風波”,在廣東英德上演:祖孫三代共10口人,突然集體申請改姓,從用了大半輩子的“黃”,換回早已塵封的“丘”。
一樁“認祖歸宗”的熱鬧,揭開了一家幾十年的沉默
故事主角黃先生,今年50多歲。
他的哥哥比他年長幾歲。
兄弟倆從記事起就沒了父親,母親帶著他們改嫁到了繼父家。
從此,他們改姓“黃”,繼承了繼父的姓氏,也在這個姓氏下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一過就是半個世紀。
然而,2016年繼父去世,老家的“丘家人”突然找上門來了。
“你們該回來了。”
他們帶來了一個請求:“認祖歸宗,改回丘姓,進族譜,算回你們祖宗的門下。”
黃先生兄弟沒有猶豫,他們不僅同意了,還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孫子一塊兒,一口氣集體申請改姓。
整整三代,十口人,組團“歸宗”。
一個改姓,割裂的是感情,不只是戶口本上的文字
改姓本身不難,但法律上講,要有“親生父母”到場確認。
問題來了:黃先生的生父,早在他們四五歲時就去世了,墳頭草估計都長到人高了。
怎么辦?
黃家人另辟蹊徑,找公安配合,與生父的親屬進行血液比對,成功匹配上DNA。
于是,黃先生一家十口,順利完成“祖宗召喚”,換姓成功。
事情一出,網友直接炸了鍋:
“繼父白養了你們幾十年,人一走,你們全跑了?”
“這要是我爸,我死都不換。”“就算是狗,養大了也得知道認主吧?”
畢竟,繼父不是生父,卻是這兄弟倆幾十年的“實打實爸爸”:吃穿、教育、工作、結婚……樣樣不缺,情分深厚。
而一紙“改姓申請”,仿佛一把刀,把這幾十年劈成了兩半——
以前的一切,不作數;血緣一響,情分靠邊。
認祖歸宗,是“孝”還是“算計”?
中國人自古講究“血濃于水”、“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在一些地方,比如廣東、福建、湖南,族譜觀念尤為強烈。
進了族譜,才算是家里人;沒進,就是“野的”。
對于黃先生一家來說,認祖歸宗,不只是改個姓,更是一種“身份修復”。
但問題是:修復生父那一頭的“血緣”,卻斷送了養父這邊的“情分”。
網友們紛紛拿出了“歷史名場面”: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把順治一手帶大,結果順治一親政,轉頭就給多爾袞開棺鞭尸,連墓都不讓留。”
這故事曾經只是段子,現在成了現實模板。
那些沉默的“養父”,被時代遺忘了?
養育,是沉重的責任,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犧牲。
可在血緣面前,它卻常常變得“不值錢”。
從法律上看,繼父母沒有法定撫養義務,但很多繼父繼母卻付出了遠超親生父母的精力。
可如今,一個改姓,把“感恩”改沒了,把幾十年親情打上了問號。
那養育的意義,到底在哪?
其實,黃家這場“改姓風波”背后,不只是家事,而是傳統與現代情感認知的激烈碰撞。
- 老一輩講究宗法制度、血脈延續;
- 年輕人更重“養”大于“生”,認情不認姓。
黃先生兄弟或許也不是“無情”,他們只是試圖在“血緣使命”中尋找認同。
但當“認祖歸宗”變成“全家行動”,甚至連孫子也要改姓的時候,問題就變得不再是“回歸血脈”,而是對繼父家的徹底切割。
到底該怎么選?隨誰姓、認誰親?
有人提了個中間方案:“兄弟倆保留黃姓,孫輩改回丘姓,一碗水端平。”
也有人說:“認祖歸宗可以,但該給繼父立碑的,別忘了。”
其實,黃家這個故事沒有標準答案。
希望每一個被養大的孩子,都能記得一件事:
你今天走得多遠,不只是靠血脈傳承,更靠那些默默為你擋風遮雨的人。
不管你姓什么,都別讓養你的人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