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據天府新視界
彭州龍門山采茶。圖據彭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成都市郫都區揚雄像。本報資料圖片
“高文不讓賢臣頌;勝跡曾傳陋室銘。”
這副鐫刻于成都市郫都區子云亭的楹聯,出自清代蜀中大詩人張問陶之手,寥寥數語,是他對蜀中同鄉、西漢成都的大文學家揚雄(字子云)的清新禮贊。
1
王褒應召進京為漢宣帝作大賦
“高文不讓賢臣頌”盛贊揚雄文章不讓王褒《圣主得賢臣頌》之才,這里有個典故。盛世多壯歌,當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君臨天下時,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漢賦也鼎盛一時。漢賦之巔,當屬成都人司馬相如,其名篇《子虛賦》詞采富麗,氣勢壯闊,一浪高過一浪。
至漢宣帝劉詢繼位,他比曾祖劉徹更推崇大賦。一日,益州刺史王襄上奏,推薦一位名叫王褒的年輕人作賦。王褒是蜀郡資中(今資陽市雁江區)人,應召進京后,漢宣帝命其作《圣主得賢臣頌》。
王褒為此頗費心思,反復斟酌構思。他以御馬為喻:“縱馳騁騖,忽如景靡。過都越國,蹶如歷塊。追奔電,逐遺風,周流八極,萬里一息。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將賢臣輔佐圣主比作善御者駕馭駿馬,可謂匠心獨運。
王褒還善于觀察生活,是漢代最具文學情趣的賦家。其《僮約》記述了在四川彭山的親身經歷,文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成為全世界最早關于飲茶、買茶和種茶的文獻。由此可知,四川地區是全世界最早種茶與飲茶的地區,成都平原是當時茶葉主產區和著名茶葉市場。王褒在不經意間,為中國茶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
揚雄嘔心瀝血讀書著述成大家
西漢王朝在經歷了“中興之主”漢宣帝時期曇花一現般的繁榮后,逐漸走向衰落。而正是在這個時代,一位文學巨匠悄然成長——他就是揚雄。
公元前53年,揚雄出生于一個因避仇遷居成都平原郫縣(今郫都區)友愛鎮的家族。到揚雄這一代,家族已在蜀地繁衍生息了五代。這個看似木訥寡言的少年,胸中卻藏著錦繡文章。
公元前15年到前14年間,揚雄創作《蜀都賦》,其優美華麗的辭藻不僅給人以審美享受,對于了解兩千多年前的四川和成都更具有難得的史料價值。公元前12年,郎官楊莊向漢成帝吟誦《綿竹頌》時,自豪地稱作者是同鄉揚雄。42歲的揚雄因此奉詔入京,以文學家身份走進長安。
公元前8年,揚雄見京師石室藏書豐富,主動提出放棄三年俸祿,請求去石室專心讀書。漢成帝特下詔準其帶薪學習,并賜筆墨錢六萬。從此,揚雄開始疏離政事,潛心著述,先后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著《法言》。
“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漢書·揚雄傳》)公元18年,71歲的揚雄在完成傾注27年心血的《方言》后去世。弟子侯芭為其守孝三年,最終將其歸葬故鄉。揚雄雖無后人,但兩千年來,郫縣鄉親始終守護著“子云墳”和紀念他的“子云亭”。
3
西蜀子云亭成文人學士拜謁地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公元824年,夕陽中的大唐帝國迎來了年僅15歲的新君——唐敬宗李湛。大明宮里的起落浮華,對于遠在安徽和州的劉禹錫而言,恍如大夢一場。因參與王叔文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的“永貞革新”失敗,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涯早已讓他看淡朝堂紛爭。在被貶為和州通判期間,他屢遭知縣刁難,被迫三次搬遷,最終棲身于一間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這位處變不驚的詩人揮毫寫就千古名篇《陋室銘》,并刻石立碑,以明心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劉禹錫筆下的這兩處圣賢居所,寄托著他政治與文學的兩大理想。隨著《陋室銘》的傳誦,“西蜀子云亭”之名也愈發彰顯。這座亭臺最早見于晉代葛洪《西京雜記》的記載。據《郫縣志》載,原址在縣西一里許,1792年郫縣縣令邊祚(zuò)游將其遷至子云墓前。此后鄉人捐資在亭旁修建子云祠,供奉揚雄像,成為文人學士拜謁的重要之地。
某日,清代“蜀中第一才子”、遂寧人張問陶登臨修葺一新的子云亭,遙想先賢風骨,感懷蜀地文脈,他為這位西漢大儒題寫了一副楹聯:
“高文不讓賢臣頌;勝跡曾傳陋室銘。”
上聯盛贊揚雄文章不讓王褒《圣主得賢臣頌》之才,下聯則道出子云亭因《陋室銘》而名揚天下的典故。短短十四字,既對仗工穩,又高度凝練地概括了揚雄的文章道德。細細品讀,詩情躍然,意趣天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