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午睡頻率,究竟會對健康產生哪些影響呢?
數據顯示,超過67%的人有午睡的習慣,似乎只要閉上眼瞇一會兒,就能滿血復活,繼續沖鋒陷陣。從學生到職場人,午睡仿佛成了“全民充電儀式”,誰不打個盹兒,好像都虧了自己一次“重啟”的機會。
然而,看似“無害養生”的午睡卻暗藏“高風險陷阱”——午睡的頻率和時長稍有不當,就可能讓本該是“回血”的休息,反倒成了“摳血”的隱患。
1
日間頻繁午睡,
高血壓和中風風險升高
午睡頻率究竟會對健康產生哪些影響呢?
這意味著,午睡的頻率越高,可能越容易使心腦血管“睡出事兒”。
為了進一步明確因果關系,研究團隊還采用了孟德爾隨機化法進行分析。
由此觀之,午睡在頻率上不宜貪多,頻繁午睡可能會給心腦血管帶來額外壓力,真是“睡多傷身”!
看到這里,不少“午睡黨”可能已經坐不住了,心里直犯嘀咕:“難道我連午睡的自由都要被剝奪了嗎?” 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只是午睡的頻率,午睡的時長也同樣重要。
2
午間小憩15-30分鐘,
房顫風險驟降
換句話說,午睡就像“調味料”,適量才能發揮作用,睡得太久,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本研究作者Diaz-Gutierrez 博士也強調,午睡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有很多種可能的原因。例如,白天長時間午睡可能會擾亂人體的生物鐘(晝夜節律),導致夜間睡眠時間縮短、夜間醒來次數增多,同時也可能減少身體活動量,從而對代謝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午睡完全沒有益處。適度的午睡,尤其是短暫的小憩(15-30分鐘)有助于維持晝夜節律的穩定,降低血壓,并減輕心血管系統的壓力。因此,午睡的關鍵在于“適度”——避免過長的午睡時間,以免對夜間睡眠造成干擾,同時又能在白天適當地恢復精力。
此外,夜間睡眠不佳的人不應過度依賴午睡來彌補睡眠不足。相比于通過午睡“補覺”,改善夜間睡眠質量才是更健康的選擇。如果夜間睡眠時間不足,而白天又習慣性長時間午睡,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晝夜節律紊亂,形成惡性循環。
3
午睡超30分鐘,代謝綜合征風險飆升
老年女性尤其要警惕
為什么說代謝綜合征是“王炸”?其實,這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由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和中心性肥胖組成的一組復雜臨床癥狀,這四大健康問題一旦“組團出現”,對人體的危害遠超單個疾病的影響。
這說明,把午睡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或許是更健康的選擇。
不少人認為,午睡是解救疲勞的良方,對于老年人來說尤其如此。不過午睡也并不是“多多益善”。
那么,關鍵的問題來了,長時間午睡的代謝“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研究人員也提出了可能的機制。長時間午睡會激活交感神經,讓心跳和血壓飆升,干擾糖脂代謝;它還可能啟動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高血壓和脂肪積累;此外,午睡時間過長還與低度慢性炎癥相關,進一步加劇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總的來說,這幾項研究提示,午睡在頻率和時間上都不宜貪多。過于頻繁的午睡可能增加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而午睡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適度的午睡才是真正的健康加分項,建議控制在15-30分鐘之間。超過30分鐘的午睡則與代謝綜合征的風險飆升相關。
因此,午睡如果“對”了,健康才能不“翻車”。如果你習慣午睡,不妨設個鬧鐘,試著把時間控制在15-30分鐘,讓午睡成為真正的“充電器”,而不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僅收集了白天午睡頻率數據而未涉及午睡時長,且對午睡頻率的測量是定性的而非量化,可能未能充分探究其與心血管事件的潛在關系。研究[3]中午睡時長等數據基于自我報告,可能存在回憶偏差和分類錯誤的風險,且尚不能直接推斷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Yang MJ, Zhang Z, Wang YJ, Li JC, Guo QL, Chen X, Wang E. Association of Nap Frequency With Hypertension or Ischemic Stroke Supported by Prospective Cohort Data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in Predominantly Middle-Aged European Subjects. Hypertension. 2022 Sep;79(9):1962-1970.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2.19120. Epub 2022 Jul 25. PMID: 35876003.
[2] Excessive daytime napping linked with elevated risk of heart rhythm disorder
[3] Zhang B, Liu W, Wang J, Zhang L, Wang K, Wang P. Sleep duration, daytime napping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vary by age and sex: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025 Feb 27;25(1):803. doi: 10.1186/s12889-025-21915-0. PMID: 40016685; PMCID: PMC11869476.
來 源 / 生物谷
2025年衛生資格考試已進入備考季!華醫題庫更新速度快、視頻 / 刷題 / 模擬試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費刷題練習,點擊卡片,開啟復習之旅~
(其它學習途徑:打開掌上華醫→點擊“醫護助考”)
*此處為課程推廣廣告
點擊上方卡片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