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輝
陳思和與我在復旦大學期間開始一起研究巴金,歷時六年,完成《巴金論稿》,一九八五年交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巴金論稿》是我與陳思和出版的第一本書,對于我們,不只是學術的起步,未來寫作的起點。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伴隨復旦校園的美好記憶,一直留存心中。
這些美好記憶,與恩師賈植芳有關,與我們兩人相互信任、相互彌補的友誼有關。當然,更是與充滿思想活力、文化活力的八十年代有關。這么多年過去,這種感覺,并沒有消失,而是依舊強烈。再次看到丁聰的設計原稿,當年情景又在眼前。
一九九六年,上海倪墨炎先生為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主編一套“書友文叢”,分別約請我與陳思和各編一本隨筆集忝列其中。我的一本為《深酌淺飲》,思和的一本為《豕突集》。各自的書中,都分別單列一個專輯“關于一本書的誕生”,收錄我們在寫作《巴金論稿》過程中的往來書信。
記得,我整理出思和寫給我的近百封來信,將之寄還,并附信一封。這封信后來被思和引用于文章之中,為寫丁聰這篇文章,我再次找出重新閱讀:
中午我開始清理你給我的來信,我早就將有關信分了類,你的一整包(總有百封上下)單放著。我打開它們,打開的是一生中寶貴的一段記憶。原準備中午睡上一覺然后再仔細挑選的。
誰知看了幾封我就放不下了,我像和一個久別重逢的朋友在談心,話真投機,在此心煩苦悶的時刻讀這些信無疑是難得的精神慰藉。我是在重溫舊夢——不是輕飄飄的,無意義的夢,而是沉甸甸的實在歷史。我們的寫作生活中,恐怕以后再也不可能有如此頻繁的、認真的通信。
我已記不得當時給你的信是如何寫的,但從你的信中感覺到那幾年是過得多么充實和有意義,而且,那時人也比現在勤快,信寫得多而且長,好像有許多東西要說,共同的意趣和共同的追求,成了這些信中最值得留戀和品味的內容。
看了這些舊信我又想起我常對人講過的話。我常說,我在復旦大學四年,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良師益友”,良師是賈先生,益友當然是指你。我今天如果說有什么學術創作上的進步,首先得歸于你們的幫助。
在這些信中你細致地指點(包括這之前的敘談),雖說是互相探討,但在我其實是一種受啟發、受教育??梢哉f,如果沒有研究巴金的共同努力,我就很可能仍然是一事無成,學無成長。
在研究巴金中我學會了許多本事,以后的《人·地·書》、《蕭乾傳》都是它的自然發展,而《文壇悲歌》一書所依靠的,更多的是從賈先生、從你那兒學到的重視材料、從材料出學術觀點的本事。這所有一切都記錄在你我的通信中,記錄在我的所在著作中,當然更是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里,永遠不會淡去。
(李輝致陳思和,一九九六年)
2005年,在浙江嘉興圖書館,陳思和(左)與李輝,在丁聰創作的巴金肖像畫下與丁聰合影
在《深酌淺飲》一書中,我挑選思和來信三十一封,列入“關于一本書的誕生”專輯,并寫一篇《簡要的說明》。我寫道:
這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信。
沒有文采,沒有理論色彩,甚至,有的顯得過于簡略,僅僅是一些事務性的通告和交待。
然而,這些天,重新閱讀它們,我卻產生出從未有過的留戀和激動。
最初的起步最令人難忘。這些寫于十幾年前的信,記錄著我與陳思和第一次合作研究巴金的全過程。從剛剛開始的設想,到最終《巴金論稿》出版,一本書的誕生,差不多整整六年。
這六年,對于我來說,卻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六年。六年中,對巴金的研究,充實著我的大學生活,即使在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新聞工作之后,兩個人的合作,對巴金世界的描述,仍然在我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
這些信,如實地反映著這一過程中我們的思考和一點一滴的體會。有興趣閱讀的讀者,不難從中發現,我們當年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走進文學研究的領域。
(《簡要的說明》)
陳思和在《豕突集》中,收錄我寫給他的十八封信,并寫一篇《關于 <巴金論稿> 寫作的通信》。他在文中抒發與我同樣的母校美好記憶,還有對所有幫助過我們的前輩和友人的感激。他寫道:
李輝的話使我感到友情的溫暖,其實他所感的,何嘗又不是我的心境。當我從一大迭舊信中翻出他在幾年前給我的信件時,同樣感受到這樣的情緒沖擊。
近些年來,我們都有了現代通訊工具,電話取代了通信,這樣商量工作、互通信息都又快又簡單,不用再花費時間寫信。但這樣一來,這種讀舊信的樂趣永遠也不會有了。這些舊信可能在別人的眼里只是一般的信件,但對我們來說,它與一段人生的事業、友誼、理想聯系在一起,深深地烙上了我們的生命發展的痕跡。
《巴金論稿》是我們在大學讀書時開始寫作的,畢業時已經成了一稿,并托人打印成油印本。畢業后我們覺得不滿意,幾乎又兜底改寫了一遍,刪了幾篇,增了幾篇,終于成了出書時的模樣?,F在看這本書仍然有幼稚和粗糙的地方,但它確實凝聚了我倆的許多心血——或許準確地說還不止我們倆,我們的妻子,還有我們的老師,也都為這本書稿的誕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也許我們當時都很幼稚,反復地修改一篇文章,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投稿,為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鉛字而慶?!M管我們現在都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再回顧當時的情況,真有點像魯迅編《集外集》時說的,大約和現在的老成的青年看見他嬰兒時代的照相一樣,足以自愧其幼稚,但我們也并不覺得“有損于現在的尊嚴”。
因為我們走過的路不過是很多文學青年都走過的路。我們所幸,一是在復旦大學遇上了賈植芳這樣的好導師;二是遇上了王信、陳駿濤、牛漢、林樂齊、廖宗宣等這樣一批好編輯,這些通信的發表,正是對所有在我們進步的道路上提供過無私幫助的長者、朋友,表示我們真誠的敬意。
(《關于 <巴金論稿> 寫作的通信》)
看到丁聰為《巴金論稿》的封面設計稿,我不能不回想當年寫作此書的難忘過程。
請丁聰為這本書做封面設計,也是一種緣分。
我大學畢業來到北京,走進《北京晚報》,雖從事媒體工作,但《巴金論稿》的后面部分論文的寫作,我們繼續進行。
我負責采訪文化界,包括美術領域,很快就與丁聰先生認識。應是在一九八三年左右,大學同窗、報告文學作家胡平從江西來到北京,希望我能推薦幾位適合寫的人物,我當即推薦了丁聰——著名漫畫家、“二流堂”人物、北大荒勞改右派……
一生具有傳奇故事,“文革”結束后,他的漫畫創作,以其尖銳的諷刺性而進入一個新高潮。我陪同胡平,第一次走進丁聰、沈峻夫婦家中,當時,他們住在魏公村北京口腔醫院后面的單位宿舍,一個很小的房間。
我們的采訪,由此開始。很快,胡平完成丁聰報告文學的寫作,這也是最早敘述丁聰人生的作品之一。
一九八四年,我編輯晚報“五色土”副刊,新開一個欄目“居京瑣記”。我邀請居住北京五十歲以上的文化界名家來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并約請丁聰先生為每篇文章配圖。
當時一口氣寄出了百十封約稿信。我對同事開玩笑說:撒一張大網,看看到底能撈上多少魚。記得在約稿信中,我寫道:“文章可長可短,題目可大可小,風格也可不拘一格,重要的是寫出居住北京的感受,或描寫,或點評,或抒情,或諷刺?!?/p>
我的想法是,這些名家都是文章高手,只要涉及現實問題,甚至針砭現實,就一定會有精彩之筆,并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社會反響。
令人興奮與感動的是,收到約稿信的文化界名家,陸續寄來了他們的得意新作,而丁聰也滿口答應為之配插圖。以韋君宜的《京滬生活優劣論》為開篇,“居京瑣記”專欄在隨后幾年時間里,先后發表了冰心、馮至、蕭乾、胡風、卞之琳、吳祖光、端木蕻良、吳曉鈴、臧克家、馮亦代、吳冠中、董樂山等百余位作者的文章。有丁聰的參與,“居京瑣記”專欄文與圖相得益彰,版面更顯生動。
同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出版《巴金論稿》,令人喜出望外。我們的責任編輯之一,是武大中文系七七級畢業的李昕兄,他后來說,這是他到出版社后經手的最初幾本書之一。在與編輯商量封面設計時,我提出,可否請丁聰出馬,大家贊同。
丁聰與巴金也是有緣。四十年代,曹禺將巴金《家》改編為話劇,公演時,其海報便是由丁聰設計。八十年代初,他又為巴金短篇小說《月夜》插圖。我們聊天時,他不止一次談到對巴金提倡“講真話”的敬重。我找到丁聰,說明緣由,他當即答應。
很快,丁聰完成設計,我前去取回。他畫的是一幅巴金肖像漫畫,他的筆下,晚年巴金低頭沉思,傳神地表現出寫作《隨想錄》期間巴金那種憂郁痛苦的精神特征。
我將原稿送至出版社,美編基本根據丁聰思路,最終完成設計。此次收集到的原件,在茅盾《蝕》封面打樣的后面,美編寫到封面設計的印制要求:
制版說明:
《巴金論稿》:大32開。
1,第一套版:假金色,包括封、面上頭像好的線框、書名字下邊一條線,和書脊上的長條塊,參照效果圖制版。
2, 第二套版:黑版,作者頭像為黑版,套準第一套版參照效果圖制版。
(編者名和社名等排鉛字)
后來出版的《巴金論稿》,封面、書脊等效果,與“制版說明”基本一致。
《巴金論稿》一九八五年出版,拿到書之后的興奮難以言表。至今,我仍覺得這一封面設計,可謂上乘之作。
丁聰畫巴金肖像。陳思和、李輝著《巴金論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許多年里,我和丁聰夫婦的交往從未中斷。我為他編寫過一本畫傳《畫卷就這樣展開》,收入“大象人物聚焦書系”。
拿到畫傳,他在扉頁上為我題跋如下:“編了一輩子畫報,終于有人為我搞了一本畫冊。謝謝你,辛苦了!李輝。丁聰,八十有五。二○○一年秋,北京”。
那天,是一次小范圍的聚會,我請方成、譚文瑞、姜德明、陳四益、汪家明、楊進等友人也在書上簽名。難得的是,高莽先生當場在襯頁上為我畫像,還寫了一段風趣的題跋。
陳思和直到《巴金論稿》出版整整二十年,他才與丁聰得以見面。二○○五年十一月,在巴金去世一個月之后,巴金國際研討會在浙江嘉興舉辦,會議邀請丁聰夫婦、黃苗子夫婦、邵燕祥夫婦等出席。
會議期間,嘉興圖書館舉辦巴金生平展,其中一件展品,便是丁聰當年為《巴金論稿》一書封面所畫的巴金肖像。參觀展覽時,兩個作者與封面設計者站在畫像前,留下難得的一張合影。
晚年寫作《隨想錄》時的巴金
四年之后,二○○九年五月,九十三歲高齡的丁聰因病去世。這次見面,便成了陳思和與丁聰唯一的、也是最后的見面。
這是六根推送的第3638篇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