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非勻質化原理
(柏格森綿延理論 × 相對論 × 土著時間觀)
內容:時間不是均質流動的坐標,而是事件密度的函數;記憶與預期彎曲時間流形,產生“心理時空褶皺”。
應用:重新定義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時間感知異常。
亨利·柏格森認為時間不是一種均勻流逝的物理量,而是一種主觀體驗,稱為“綿延”(durée)。綿延強調的是個體對時間的內在感受,而不是外部時鐘的時間。柏格森的觀點強調了時間的非線性和主觀性。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并且受到質量和能量的影響。質量越大的物體,周圍的時間流逝越慢,形成了所謂的“時間膨脹”效應。
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效應支持了時間不是均質流動的概念。盡管相對論主要關注物理時間的彎曲,但它為理解時間的非均質性提供了科學依據。你可以類比地將心理時間的彎曲視為類似的現象。
土著時間觀:許多土著文化中,時間被視為事件和儀式的集合,而不是均勻流逝的坐標。例如,在一些土著文化中,重要的儀式和事件決定了時間的節奏和意義。
土著時間觀強調了時間與具體事件的關聯性,支持了公理中關于時間是事件密度函數的觀點。這些文化中的時間觀念更加靈活和情境化,符合非均質時間概念。
重新定義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時間感知異常
傳統理解:在傳統的心理學框架中,PTSD患者常常表現出時間感知異常,如閃回(flashbacks)和對未來過度擔憂。這些癥狀通常被解釋為創傷記憶的反復侵擾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我的視角:根據“時間的非勻質化原理”,我們可以重新定義PTSD的時間感知異常:
事件密度:創傷事件在患者的記憶中具有極高的密度,導致這些事件在心理時間流形中占據了更多的“空間”。這使得創傷記憶頻繁出現,形成“心理時空褶皺”。
記憶與預期的彎曲:創傷記憶和對未來威脅的預期共同作用,扭曲了患者的心理時間流形。這種扭曲表現為時間感知的不連續性和不一致性,如閃回和對未來過度擔憂。
具體機制
閃回:閃回現象可以被視為創傷事件在心理時間流形中的高密度區域。由于這些事件的強烈情感影響,它們在時間流形中形成了“褶皺”,使得患者不斷回到這些時刻。
未來焦慮:對未來威脅的預期同樣扭曲了時間流形,使得患者感到時間加速或停滯。這種時間感知的異常反映了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高度敏感。
治療啟示
認知行為療法(CBT):通過認知重構,幫助患者重新評估創傷記憶和未來預期,減少時間流形的扭曲。
正念訓練:通過正念練習,幫助患者專注于當下,減少對過去創傷和未來威脅的關注,從而平滑心理時間流形。
敘事療法: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幫助患者重新組織創傷記憶,使其在時間流形中占據更合理的位置,減輕時間感知的異常。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