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往往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賦組成。如果不能堅持勤奮努力,即便有聰明才智也難以達到“大家”的殿堂。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幼時家境貧寒,高中尚未念完就不得不輟學,其后又接連遭遇變故,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超乎常人的努力終成一代數學巨匠。古人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華羅庚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嗎?
輟學可以,但不能忘記學習
1910年11月,華羅庚出生在江蘇金壇,家里以開雜貨鋪為生。華羅庚出生時,父親已經40歲了,中年得子,自然視如珍寶,于是按照當地習俗,將兒子輕輕放進籮筐,在上面又扣了個籮筐道:“進籮避邪,同庚百歲。”華羅庚也由此得名。
幼年時候的華羅庚口齒不清,行動也不敏捷,鄉親們管他叫“羅呆子”。等上了初中,華羅庚遇到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好老師——王維克。在王老師的精心引導之下,華羅庚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表現出極為驚人的數學天賦。
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出了一道思考題,解題需要用到“孫子定理”,難度很大,老師一開始擔心沒有同學能夠回答上來,令他沒想到的是,題目剛一讀完,華羅庚就給出了正確答案。
初中畢業后,華羅庚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可僅學習了一年,就因為家庭貧困無法承擔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不得不離開學校,在父親經營的小雜貨鋪當學徒。華羅庚沒有放棄自己喜歡的數學,一邊幫父親干活,一邊繼續讀書自學。
不幸再次降臨。華羅庚19歲那年,母親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病,雖然大難不死,但因高熱和長期臥床,致使左腿落下殘疾,從此行走不便。
普通人接連遭受打擊后,恐怕多已向命運低頭,但華羅庚頑強地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顫地干活,到了晚上,就在油燈下自學到深夜。他以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的例子勉勵自己:“古人尚能身殘志堅,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就這樣,華羅庚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那些微積分和代數知識晦澀難懂,但對于華羅庚來說,這些東西是能使他忘記痛苦的精神食糧。
留洋可以,但不能忘記祖國
華羅庚的天賦和刻苦努力,讓他在數學界嶄露頭角。
1930年,華羅庚在上海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看到這篇論文,對文章中的觀點大為贊賞,不顧華羅庚的初中學歷,讓他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管理員。
來到清華園的華羅庚如魚得水,他每天游弋在數學的海洋,又自學英文、德文和法文,在國內外著名的雜志上發表了十余篇論文。1934年,24歲的華羅庚因突出的數學才能被破格提拔成講師。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在劍橋期間,華羅庚依然如饑似渴地學習,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還解決了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一時轟動劍橋。
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聽聞華羅庚的才氣,希望他留在劍橋攻讀博士學位。但此時國內正值抗戰,華羅庚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毅然踏上回國的路程。
回國后,華羅庚被聘任為西南聯大教授。在極為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白天教學,晚上在菜油燈下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寫下了著名的《堆壘素數論》。
抗戰勝利后,1946年,華羅庚再次應邀出國講學,先后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家屬也隨同定居美國。許多人都以為他一定會定居海外,沒想到新中國剛成立不久,華羅庚就決然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再次奔向祖國的懷抱。
1950年,在返國途中,華羅庚寫了一封著名的致留美學生公開信,信中這樣寫道:“為了選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服務人民,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自己的工作基礎,投身我國數學、科學研究事業,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成名可以,但不能忘記初心
回國后的華羅庚,迅速投身于新中國的自然科學學科建設。他發現并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不僅極大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而且在20世紀50年代還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為我國發展計算機技術事業打下基礎。
為了新中國建設,進入60年代,他又將研究重心做了轉變,更加重視數學的實用性,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到國民經濟領域。
經過下工廠調研,華羅庚了解到生產安排、進度、工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管理問題,并以國外的CPM(關鍵線路法)和PERT(計劃評審法)為基礎,提出以改進生產工藝、提高質量為目的的“黃金分割優選法”,以及用以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的“統籌法”。
1965年2月,華羅庚親率助手和學生去北京電子管廠搞統籌方法試點,后又去西南鐵路工地搞試點。他于1965年出版了小冊子《統籌方法平話》。書中用“泡茶”這一淺顯的例子,講述了統籌法的思想和方法。這樣,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也能懂,聯系實際問題也能用。
隨后,華羅庚又考慮在生產過程中如何用最少的試驗次數選取最優的工藝參數,以提高產品質量。他從理論上給出嚴格證明,1971年出版了小冊子《優選法平話》,書中著重介紹了0.618法(黃金分割法)。因為這一方法適用面廣、操作簡單、效果顯著,受到當時工廠廣大工人的歡迎。
1970年,全國7個工業部負責人坐在一起,專門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之后,華羅庚憑他個人的聲望,到各地借調得力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去全國各地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華羅庚的報告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每到一處,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加……
1985年6月12日,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數學家之一,華羅庚在日本講學考察時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75歲。
這顆享譽世界的數學巨星從此隕落,但是華羅庚頑強的意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如璀璨星光,永遠輝映在華夏子孫的文明長河中。他走過的道路,亦是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前進的光明大道。“人民數學家”,他當之無愧!
《大國豐碑:郵票中的科學家》
董瑞豐 祝魏瑋 編著
新華出版社 2025年6月
定價:68.00元
ISBN:978-7-5166-762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