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將近,正義路上滿目蔥蘢、游人如織。煥新升級的法信書店鬧中取靜,一場共話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共享未成年人審判故事的普法活動正在這里進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少年審判法官共聚一堂,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送給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普法活動暨《重返庭審現場》故事分享會(第四場)上,講述著講政治、講法治、講情懷的動人故事。
這束法治之光是保護之光、責任之光、希望之光。它閃爍在現場法官們的眼睛里,也通過專業與情懷兼具的司法實踐護航著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之路。
發揮典型案事例引領作用
未成年人審判和權益保護工作離不開典型案事例的引領作用。通過司法裁判明晰規則,回應群眾關切,有助于促推各方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分享會當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強奸未成年人的罪犯趙某、王某某、陳某某被依法執行死刑。“最高法院發布對罪行極其嚴重的性侵害未成年人罪犯等依法判處死刑相關案例,彰顯了人民法院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堅決嚴懲的鮮明態度。”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副局長姬忠彪介紹道,在普法漫畫書《重返庭審現場·少年法庭》中,也選取了這樣一個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被告人依法被判處死刑,彰顯了司法公正,傳遞了法治力量。
“2024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托人民法院案例庫建設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事例庫正式上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蔡金芳表示,上線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事例庫已入庫案事例共計174件,訪問國家122個,累計訪問量達24.95萬次,檢索量15.91萬次,受到世界各國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輿論反響積極熱烈。2025年4月,為進一步回應社會關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事例庫在“最高人民法院”項下增加“特色案事例”欄目,旨在全面展現未成年人審判特色工作中可借鑒推廣的經驗做法。
做好孩子的工作永無止境,如何幫助更多的孩子,也是《重返庭審現場·少年法庭》原型法官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秦碩在為漫畫書挑選案例時的出發點。“我梳理了很久,最后突然想起了一起性侵男童的案件。庭審中被告人講述自己童年時也遭受過類似侵害時,我心里的驚訝、同情、憤怒等復雜情緒至今記憶猶新。這是個未成年被害人在成年后轉變為對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被告人的故事,值得所有人認真思考‘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的含義。”
哪些類型案件最能引發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思考?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法官顏君介紹說,“我們審理的案件類型主要是未成年人網絡充值打賞、網絡侵犯人格權、網絡購物等案件,能部分反映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非理性消費、網絡欺凌、不良信息影響等問題和家長網絡素養不足的問題。”
北京互聯網法院法官開展“首互未來·e堂課”網絡法治素養教育講座。
為切實加強網絡保護,北京互聯網法院特別創建了“首互未來”未成年人保護品牌,推出“首互未來·e堂課”,標準化訂單式地開展網絡素養教育課程。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法官張希華分享了涉少家事審判中對孩子的探望問題。“探望紛爭實際上是破碎家庭關系的一個矛盾壓力釋放口”,他分享了一個離婚后為了搶奪孩子,母親不惜通過為沉迷手機游戲的孩子偷偷買手機、借助探望時間為其玩游戲“打掩護”,后來干脆帶孩子躲起來,為防止孩子父親找到甚至讓孩子休學的故事。法院組織了多輪家庭教育指導和心理疏導,才最終讓孩子和父母三方達成一致,孩子的學習生活才重新步入正軌。他真誠地感慨道,“探望不僅是父母的權利,更是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孩子有同時獲得父愛和母愛的權利,被良好地探望也是子女的感情需要和成長必需。”
福建廈門思明法院家庭關系系統修復中心工作人員在為一對父子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和心理疏導。
為此,思明法院與婦聯組織聯合建設家庭關系系統修復中心,更多關心家庭矛盾深層癥結和動態修復,為未成年人量身設計、提供社會調查、聯合調解、協助探望、判后回訪、心理干預及家庭教育指導等服務。
將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落到實處
“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往往辦的不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人生。”未成年人審判工作是一項富有情懷的陽光事業。交流探討中,各位法官共同砥礪著對少年審判事業的初心和熱忱。
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姜彥講述了一位打動人心的母親沈某的故事。沈某是兩個男孩的母親。因夫妻感情不和、丈夫存在吸毒惡習起訴離婚。但其大兒子出生后一直跟隨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形成了穩定的生活環境,所以姜彥曾糾結兩個未成年孩子的撫養權都判歸女方是否適宜。女方系一名超市收銀員,月收入五六千元。“你有能力撫養兩個兒子嗎?”“法官,我可以!”沈某很堅定地說,“我會賺錢養活兩個兒子!”沈某表態堅決,話語中流露出強烈的責任擔當。同時,大兒子也表達了更想與媽媽和弟弟共同生活的意愿。綜合全案情況,最終法院將兩兄弟都判歸母親一方撫養。一年后,姜彥欣喜地看到兩個孩子都在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顏君以自己審理的一起網絡謠言案舉例,闡釋了對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的理解和適用。
網絡謠言案庭審現場。
一位同學為了報復找人在網上發布另一位同學的涉性謠言,發布當天視頻點擊量就達三萬。事發后,因為加害者是未成年人又是同學,受害者沒有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但是訴到法院認為平臺沒有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應當對加害者發布網絡謠言的行為承擔連帶侵權責任。
大部分網絡侵犯名譽權的案件,都是直接起訴加害者,平臺只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情況下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才承擔責任,所以實踐中判決平臺承擔責任的案件不多。
“這個案件認定,對于嚴重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侵權信息,網絡平臺應當盡到更高的注意義務。最終判決平臺承擔侵權責任,向受害者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顏君分析道,“網絡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會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影響。網絡平臺應通過預警預防、識別監測等方式加強違法信息的主動處置,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水平。”
一名涉罪少年送給上海長寧法院法官的信件和禮物。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法官徐莉說道,“在我們院的少年法庭工作陳列室中,保存著一個用牛皮紙信封制作的愛心,上面寫著‘一顆真誠、想改好的心’。這是一名涉罪少年送給法官的禮物,這顆愛心一直提醒著我,少年審判法官不僅是在審判,更是在救人,要用法律力量托起孩子的未來。”
四川省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法官李黎認為,要懷著“懷大愛、做小事、守本分、能堅持”的初心,俯下身來,用愛和耐心陪每個孩子走過成長的泥濘,走向屬于他們的星辰大海。
優秀少審法官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我懂法律,知道后果這么重,我不會這樣做的。”很多少年犯都會說類似的話。
孩子們的話不斷提醒著法官,普法是犯罪預防的重要一環。同時,孩子們其實也面臨著許多隱蔽危險,學會自我保護同樣是重要一課。少年法庭的法官不僅要在法庭個案中保護孩子,更要走到孩子身邊,告訴他們如何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媽媽,你以后會不會不喜歡我了?”在一起猥褻兒童案中,被侵害的小女孩覺得是不是做錯了什么,迷茫無助地問著媽媽。這讓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人民法院法官蘇雅楠感到非常觸動,也堅定了她發起“青芷”未成年人防性侵項目的決心。
在“青芷”計劃中,山東省臨沂市學生們拿著志愿者們發放的防性侵手冊。
項目中由女教師擔任志愿者,在各自學校講授專業的防性侵課,用溫暖守護讓傷害停止。“青芷”項目自2021年5月啟動以來,109名志愿者講師授課905節,受教育學生41202人。故事在另一個案件中有了后續。2023年,一名曾被性侵的七歲小女孩對辦案民警說:“阿姨我知道自己發生了什么,老師說這叫性侵害,我們上課學過。”
上海長寧法院打造“菁菁議事廳”,將“話筒”遞給青少年,讓青少年充分發表對法治建設的構想。
徐莉分享說:“我們庭開設了‘菁菁議事廳’,邀請孩子們成為議事員,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國家法治建設建言獻策。其中一位初中同學提的意見被全國人大常委會采納,被吸收到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當中。同學們的智慧真是非常了不起!”
法官自身的成長既是伴隨一生的職業課題,也是做好新時代審判工作的必然要求。
尚秀云,我國第一代從事少年審判工作的法官,是電影《法官媽媽》的生活原型。
積極向先進學習是持續提升司法能力的有效路徑。秦碩談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法官,是我們的‘法官媽媽’尚秀云。她是我國第一代少年審判法官的杰出代表,她幾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少年審判工作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干警學習。”
姬忠彪表示,法官在講述辦案故事時眼里都是光,這源于他們集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重能力于一身的深厚專業素養,和“辦的不僅是案件,更是孩子的人生”的真摯情懷。
“今天的普法活動讓我感到司法的溫度是法律剛性與人文關懷的完美融合。”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正義路社區黨委書記王輝說道,“希望能通過常態化聯動機制,把司法的溫度切實延伸到社區每一個角落。”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是一場需要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與司法保護貫通融合的接力賽。
點滴之情匯聚人間大愛,各方之力托舉民族未來。這次引人共鳴、發人沉思的故事分享會,是人民法院不懈努力做好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縮影,也如同一個送給家長、孩子和社會的“法治”大禮包,表達著對廣大少年兒童的節日祝福。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