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上新文創鸛條兒(白色)和鸮啾啾(綠色)。 本報記者 鄧偉攝
國際博物館日,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雙雙發布“觀鳥手冊”,邀觀眾看6000歲的白鸛秀才藝,聽3000多歲的貓頭鷹撒嬌,與剛搬來20年的“新北京鳥”互動。
“故宮里的動物世界”未來講堂在寶蘊樓開講。“隨著環境的改善,在故宮可以觀測到超過100種鳥。”臺上,故宮工作人員一邊展示在故宮里拍攝到的鳥類照片,一邊分享宮里觀鳥秘籍,“故宮有一二十種留鳥,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故宮,只要耐心觀察就能找到,比如樹上就有兩只優哉游哉的烏鴉正在一起‘聽課’。”
備受關注的“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上的鳥類,也可以在今天的故宮找到同款。“當然也有一些是古時候沒有的鳥。”工作人員舉例,白頭鵯原本生活在南方,隨著氣候變暖,生活圈北擴,最近20年,這種鳥開始在北京出現,已經比較常見了。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對故宮“神奇動物”的闡釋不僅涉及動物本身的特征與意涵,更以多樣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探索其背后的人類智慧和中國人對自然、生命及美好生活的態度。
在國博,鳥類“天團”領銜,五六十款文創上新。剛上市就火了的兩只鳥分別是會甩嘴的鸛條兒、會“嚶嚶嚶”的鸮啾啾。它們的靈感分別來自兩件國寶級文物——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和婦好鸮尊。
創意開發人員高璇說:“這組鳥類文創都是毛絨玩具,每一款都安排了特長,比如鸮啾啾叫聲很像撒嬌,鸛條兒的嘴甩起來非常有喜感。我們希望通過設計,給文物添‘梗’,吸引觀眾關注,從而提高文物的知曉率。”(記者 劉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