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博物館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帶來多元的文化體驗,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賦能美好生活。每當看到博物館里絡繹不絕的觀眾,看到他們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作為文博工作者,心里都非常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
△“5·18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眾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國家自然博物參觀。人民政協網記者 李木元 攝
通過多種方式,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賦能,博物館創新發展,充滿活力,其展覽、教育和傳播邊界不斷延伸,走到觀眾身邊,走進他們心里。科技手段已經廣泛運用于博物館展覽展示中,不僅是通過數字虛擬技術等對文物進行沉浸式多維度闡釋,在策展、設計等各個環節都融入了數字化思維,帶來新的創意和體驗。
如今,博物館的展覽經?!白叱鋈ァ保溄痈嗟恼褂[場域和觀眾群體。比如中國民族博物館已與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共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舉行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是呼和浩特民族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北方民族大學,利用學校教學樓空間,以極具審美價值的設計搭建嶄新的展覽平臺,得到了學校師生與社會各界的好評。
出版、新媒體等也是博物館拓展功能的有效載體,可以出版圖書、制作視頻等,充分挖掘、利用博物館豐厚的文化資源,以有形有感有效的博物館敘事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拿圖書來說,精彩的展覽仿佛走進書頁中,近距離與讀者“對話”。去年,中國民族博物館出版了《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一書,依托長期開展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實物表征體系”研究課題,圍繞“物”“史”互證,遴選一百件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的文物,建構出“物”的譜系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史,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內涵。讀者在這一百件文物的故事中,仿佛能夠看到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目前,我們正在策劃創作面向兒童的繪本讀物,用兒童文學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述文物故事。
新的傳播方式延伸、拓展了博物館文物利用的維度,也豐富了觀眾的審美體驗,使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感受歷史文化內涵。在這方面,年輕人潛力巨大,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創造力,能夠立足博物館的定位和特色,為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觀眾、讀者“量身定制”具有創意的文化產品。
博物館的繁榮發展充分體現了文化自信,更激勵著勵文博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積極主動探索創新,在研究闡釋、展覽展示、宣傳教育、文創開發等多個方面拓展博物館的功能,通過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博物館熱”成為一種常態,讓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價值,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活力四射的文化空間,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副館長)
作者:鄭茜
文字編輯:謝穎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