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掠過教學樓,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們正圍坐在災難救援實訓中心的大屏幕前。
隨著老師輕點鼠標,瞬間“穿越”到地震后的廢墟現場:耳邊是混凝土碎裂的轟鳴,眼前是傾斜的建筑框架,四個高仿真危重癥患者“躺”在廢墟中,等待著他們的急救處置……這樣的場景并非電影特效,而是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數字教學的日常場景
這所國家示范校以數字技術為畫筆,在職業教育的畫布上勾勒出一幅“虛實交融、產教共振”的創新圖景,讓課堂突破時空邊界,讓技能培養與產業脈搏同頻共振。
5月6日,災難救援實訓中心內,《急診醫學》的課堂考核正在進行中。智能化創傷及重癥模擬訓練系統構建起高度還原的災難場景:選擇“化工廠爆炸”模式,電子屏幕瞬間迸發出刺目的火光,逼真的爆炸聲中,學生們需要在8分鐘內對四名傷情各異的模擬患者的救援。警報聲里,各小組迅速分工:止血、包扎、轉運、建立靜脈通路……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王葉娜一邊演示止血操作一邊感慨,虛擬仿真技術讓她第一次真正理解到急救就是與時間“賽跑”。這種沉浸式教學不僅提升了技能熟練度,更讓職業責任感深植學生心中。
如果說醫學實訓中心是生命救援的“數字戰場”,那么綠色化工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則是工業安全的“虛擬練兵場”。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陳哲慧正盯著電腦屏幕,在虛擬平臺上扮演外操員A處理精餾塔泄漏事故。
從通過對講機匯報險情到啟動應急預案,每一步操作都與企業真實流程無縫對接:點擊“佩戴安全帽”圖標,3D畫面中的人物便自動完成防護裝備穿戴;拖拽“消防水帶”虛擬元件,系統會實時反饋操作規范度。
可見這種“游戲化”學習模式破解了傳統化工教學“高風險、高損耗、難觀摩”的難題,使得學生可在安全環境中反復演練動火作業、受限空間操作等高危場景,如此以來,學生掌握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有實操的“真本領”。
據悉,三峽職院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化工自動化技術共開設專業課程76門,其中應用到虛擬仿真教學的課程共計37門。該基地還成功入選教育部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典型案例。
此外,數字技術的賦能不僅體現在課堂,更延伸至社會服務的廣闊場景。作為“全國急救教育示范校”,三峽職院的康養與護理學院構建起“數字+公益”的急救教育網絡:通過自主開發的“智慧急救云平臺”,學生可借助 5G 技術實時接入真實急救現場,在虛擬導師的引導下完成遠程分診、急救指令下達等操作。
而遍布宜荊荊恩地區的300余場公益培訓,更通過數字直播、VR體驗等形式,將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技能傳遞給3萬余名持證救護員。這種“線上實訓+線下普及”的模式,讓急救知識突破了課堂圍墻,成為全民可及的“生命必修課”。
從災難現場的沉浸式急救實訓,到化工產線的虛擬仿真操作,再到覆蓋全域的智慧急救網絡,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以數字技術為支點,給考生和家長提供“三峽方案”,從而去破解實訓難題。
這里的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充滿交互性與挑戰性的“技能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