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周雁翔
茶,是華夏民族生活中的一道別具內涵的風景,茶又是歲月里的一味清歡。古人以茶會友,煮茶論道,茶煙裊裊中藏著“且將新火試新茶” 的雅致;今人捧杯品茗,看茶葉浮沉,亦能在快慢之間悟得生活真諦。茶多酚浸潤著每一寸時光,既褪去了浮躁,又沉淀出從容。
人生難得一杯清心的茶,南方人喝茶是品,慢慢的品,北方人喝茶是渴,一飲而盡。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在融合中逐漸升華且在普及,由此,茶不但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茶文化,而且還成了生活與人生中的一種境界。
茶之一道,始于唇舌,達于心境。初飲者品其味,或苦或甘,不過喉頭幾滴清潤;深諳者悟其韻,茶煙裊裊間,看茶葉在沸水中舒展如人生起落,方知“茶需慢飲,心宜靜品” 的境界。世人忙忙碌碌,若能在案頭置一盞香茶,于氤氳水汽中暫忘俗務,以茶濾心,則浮世紛擾皆成過眼云煙,此乃喝茶的 “靜心之境”。
茶煙裊裊處,人間煙火長。
紫砂壺中的水正咕嘟作響,茶針挑開茶餅時,陳年普洱特有的陳香混著松煙氣息撲面而來。這縷茶香穿越千年時空,從《神農本草經》的記載里,從魏晉名士的林下清談間,從唐代煎茶的鼎沸聲中,悠悠然飄進了現代人的玻璃茶杯。
中國飲茶史恰似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上古時期,茶以藥用之姿登場,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讓這片神奇的葉子與人類命運交織茶文化肇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至今綿延千年。先民從 “生煮羹飲” 的實用需求出發,在種茶、制茶、飲茶的過程中,注入審美意趣與哲學思考 —— 唐代陸羽著《茶經》,將飲茶從生活行為升華為系統文化;宋代 “點茶斗茶” 成風尚,茶席成為文人雅集的精神場域;明清以降,茶融入市井煙火,形成 “客來敬茶” 的禮儀傳統。茶,從一片樹葉演變為承載東方美學的文化符號。
茶席之上,藏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茶分六色,恰似人生百態。晨光熹微時,最宜取一撮碧螺春,沸水注入白瓷碗,蜷曲如螺的茶芽瞬間舒展,恰似江南三月柳絲輕揚,輕啜一口,鮮爽的豆香在舌尖炸開,喚醒整日的精氣神;若偏愛淡雅,安吉白茶的玉白葉芽在玻璃杯中翩然起舞,茶湯清潤如月光,帶著獨有的“蘭花香”,撫平心緒的褶皺。午后時光,當以烏龍茶提神。紫砂壺中,武夷巖茶的肉桂辛香濃烈,恰似巖骨錚錚;水仙則溫潤醇厚,裹挾著木質香與花香,濃茶入喉,蕩滌困倦,齒頰間留著巖骨花香的綿長韻味。而鳳凰單樅的蜜蘭香、鴨屎香,香氣高揚霸道,七泡之后仍余韻悠長,將烏龍茶 “綠葉紅鑲邊” 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暮色四合時,紅茶最能撫慰身心。祁門紅茶以 “祁門香” 著稱,蜜糖甜香與蘋果、玫瑰的芬芳交織,佐以鮮奶便成絲滑奶茶;正山小種的松煙香與桂圓湯般的醇厚,仿佛將武夷山的云霧揉進茶湯。若逢細雨綿綿,煮上一爐老壽眉,棗香、藥香在陶壺中氤氳,與雨聲共鳴,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科學的顯微鏡下,茶葉的秘密逐漸清晰。綠茶的茶多酚抗氧化性強,保留著自然的清新;紅茶經過全發酵,茶黃素與茶紅素賦予其醇厚口感;烏龍茶的半發酵工藝,讓香氣與滋味達到精妙平衡;湖南茯茶金花璀璨,菌香獨特;廣西六堡茶檳榔香悠長,茶性溫和,最宜冬日暖身。黑茶則是歲月的沉淀。云南普洱生茶如少年意氣,苦澀與回甘交織,在時光中慢慢轉化;熟茶醇厚順滑,陳香濃郁,恰似長者的包容。湖南茯茶金花璀璨,菌香獨特;廣西六堡茶檳榔香悠長,茶性溫和,最宜冬日暖身。黑茶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獨特風味,兼具消食解膩之效。這些不同的制作工藝,造就了茶葉豐富的營養成分與獨特口感,讓喝茶從單純的味覺享受,升華為對健康的滋養。而在更多人心中,茶的妙處在于消解浮躁。當滾燙的熱水注入杯盞,看茶葉沉沉浮浮,恰似人生起落。初嘗時微苦,細品卻回甘,這種先抑后揚的味覺體驗,恰似生活的隱喻。
真正的喝茶境界,藏在飲茶人數的微妙變化里。一人獨飲時,茶是與自我對話的媒介。此時最適合備一盞白毫銀針,在瓷杯中靜靜觀察芽尖的沉浮,茶湯的透亮映照著思緒的清明。窗外風雨、案頭書卷,皆可化作茶韻,心隨茶香游弋于天地之間,喧囂漸遠,只余“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 的澄澈。茶煙裊裊間,過往得失、未來期許,都在這一方茶席上沉淀為平和的心境。
兩人對酌時,茶成為情誼的紐帶。選一壺陳年鐵觀音,紫砂壺中,醇厚的茶香與綿長的回甘正適合促膝長談。或是共飲一甌茉莉花茶,雪白的茉莉與碧綠的茶芽交相輝映,香氣清透,話匣子也隨著氤氳的熱氣緩緩打開。無需刻意尋找話題,茶過三巡,平日里羞于開口的心事、藏在心底的感慨,都能在茶香的催化下自然流淌。此時的茶,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的邀約,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當三人圍坐,茶席便成了生活的縮影。普洱熟茶的醇厚包容,正宜承載不同觀點的碰撞;祁門紅茶的馥郁芬芳,為閑聊增添幾分雅致。笑聲與茶香交織,談天說地間,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碎都在茶香中悄然化解。而更多人相聚時,茶則化作生活的底色。煮上一大壺六堡茶,任茶湯在陶甕中翻滾,每個人都能從大茶碗里舀出一份溫暖與熱鬧。茶的滋味不再是重點,共享的時光、此起彼伏的談笑聲,才是這場聚會最珍貴的茶香。
茶煙裊裊,時光緩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這杯茶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心靈的棲居之所。它提醒我們,再忙碌的日子,也值得停下來,用一盞茶的時間,品味生命的清歡。
清晨茶猶如清露洗心晨光初綻時,執一盞綠茶,看葉片在水中舒展如晨霧里的新葉。輕啜一口,微澀轉瞬化作清甜,似將一夜沉夢滌凈。此時心境澄明如鏡,懷揣對一日光陰的期待,指尖余溫漫過掌心,連呼吸都染上草木清氣,是“且將新火試新茶”的向暖而生。
午后茶如閑云漫卷,捧杯紅茶,看琥珀色茶湯里浮著斜斜光影。茶點輕叩瓷盤,聲響都被陽光揉得綿軟。半靠椅背,任茶香漫過案頭書卷,心隨茶匙攪動漸漸松弛——案牘勞形暫拋,閑事俗務且放,只貪這“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慵懶,讓時光在茶煙中凝成琥珀。或取一青瓷杯,投少許碧螺春。沸水入盞,茶葉便如綠蝶振翅,在琥珀色的茶湯里舒展沉浮。輕啜一口,清苦在舌尖漫開,轉而化作回甘,直抵喉間,似有山野清風掠過唇齒。
夕陽茶更有一番沉璧映心的優雅與溫馨,暮色浸染時,紫砂壺里煮著老茶,湯如赤金映著窗欞漸暗的光。茶氣裹著歲月陳香漫開,入口醇厚如暮年往事——少時鋒芒被時光泡得溫潤,得失悲歡都化作杯底沉韻。靜坐看夕陽在茶湯里碎成金鱗,忽然懂得“回首向來蕭瑟處”的釋然,一甌茶里,盛著半世煙火半世清歡。
三種茶,喝的是晨光、午陽、暮色里的自己——或清冽如朝露,或溫醇似暖陽,或沉斂若深潭,終是在一盞茶湯里,照見不同時辰里,心的模樣。
茶有茶席,酒有酒席,而茶席上的人數哲學也大有玄機,一人茶:與自己言歡,青瓷杯盞在案,沸水溫潤過壺身,投茶、注水、出湯,每一個動作都慢得像與時光對話。茶湯在杯中蕩起細沫,獨坐的人望著水汽氤氳,聽茶漏滴答如心跳。不必寒暄,不必遷就,茶味濃淡隨心意——濃時可品回甘里的孤勇,淡時可看茶葉沉浮似人生起落。指尖摩挲杯沿,忽然明白“獨坐幽篁里”的自在:茶煙裊裊中,與自己赤誠相對,心事被茶湯泡得柔軟,喧囂世界退成背景,只剩一盞茶的清寂,照見靈魂的褶皺。此刻,整個世界都是您的,靜心、清心、養心,舒心、放心、修心,一種大雅的境界油然而生,好難得的愜意與精爽。
兩人茶:共盞話春秋,紫砂壺分茶入杯,對面人眼底映著茶湯微光。不必多言,遞茶時指尖相觸的溫度,已勝過千言萬語。泡老茶時,你說“這年份像極了我們初識的秋”;沖新茶時,對方笑“這鮮爽倒似你當年冒失的模樣”。茶過三巡,話匣隨熱氣漫開:或聊近況瑣碎,或談往昔趣事,茶桌成了最松弛的樹洞。偶有沉默,也被茶香填滿——你添水,我續杯,默契在茶湯流轉間生長,如“海內存知己”的篤定:人間匆匆,幸得一人,可共一盞茶的暖,可抵半世路的寒。真實,茶逢知己話語多,于是,談心、交心、傾心、慰心、由此知心。
三人茶:鼎足話江湖。蓋碗分茶,三杯落定如三星聚首。性子急的人先端杯,“燙嘴也要嘗鮮”;穩重的人輕吹浮沫,“茶要慢品才知味”;活潑的人總愛添趣,“看這茶葉像不像我們仨湊一起的熱鬧”。話題如茶味層次迭出:從工作吐槽到旅行見聞,從詩詞歌賦到市井煙火,笑聲驚得茶寵上的茶漬都跟著晃。有人添水時,總有人伸手護杯沿;有人話多時,總有人側耳傾聽。三個人的茶席,像幅“蘭亭雅集”的小品:不必論高低,無需爭主次,你一言我一語,茶味在喧鬧中愈顯醇厚,恰如“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誼——江湖路遠,有二三知己圍爐煮茶,便是人間好時節。還會激發升華智心,壯心、慧心、靈心、細心、寬心、堅心等。
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茶席上的人數從不是數字,而是心與心的距離:或與自己和解,或與知己共鳴,或與摯友同頻,杯盞交錯間,喝的都是“人間有味是清歡”的真意。
若說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杯中的茶湯便是流動的詩篇。閑時對窗而坐,看陽光穿透茶湯,在桌角織就一片金斑,便覺歲月溫良,萬物皆可慢品—— 這一盞茶香里,藏著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也盛著千年未改的風雅。
茶之一道,始于唇舌,達于心境。初飲者品其味,或苦或甘,不過喉頭幾滴清潤;深諳者悟其韻,茶煙裊裊間,看茶葉在沸水中舒展如人生起落,方知“茶需慢飲,心宜靜品” 的境界。世人忙忙碌碌,若能在案頭置一盞香茶,于氤氳水汽中暫忘俗務,以茶濾心,則浮世紛擾皆成過眼云煙,此乃喝茶的 “靜心之境”。
論及養生,茶更是自然的饋贈。綠茶含茶多酚,抗氧化以清血管;紅茶性溫,冬日飲之可暖脾胃;普洱降脂,陳年老茶更具溫潤之力。晨起一杯淡茶,喚醒臟腑;午后半盞濃茶,消解困乏;夜讀時淺啜清茶,安神靜心。茶之養生,不在刻意而為,而在日常點滴—— 以茶代酒,少了幾分辛辣刺激,多了一味草木清香,于不知不覺中滋養身心。
喝茶的最高境界,或許是將茶味喝成了生活的滋味:濃淡自適,甘苦從容。而養生之道,亦藏在這一斟一酌間—— 以茶養心,以心養身,方得歲月清歡,身心皆安。
茶文化有它的脈絡與肌理,茶文化的形成:經過了從草木到文明的沉淀。茶文化脈絡悠長,起源于上古時期,最初茶作藥用。至商周,茶發展為祭品與飲品。漢唐時,飲茶之風盛行,陸羽《茶經》問世,茶文化體系成型。此后,經宋之精致、明清之革新,傳至海外,在各國綻放異彩。其肌理在于,茶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從物質看,茶的色、香、味、形帶來感官享受。于精神層面,它承載禮儀、哲學與審美,“和、靜、怡、真” 等理念融入其中,以茶修身、會友,在品茗中感悟人生,凝聚文化認同。
茶文化還含有三重層次:物質層:茶事之美。茶品:綠茶的清鮮、紅茶的甘醇、烏龍茶的巖韻、普洱茶的陳香,茶類因風土孕育萬千滋味。茶器:宜興紫砂壺的古樸、景德鎮瓷器的雅致、建盞的“鷓鴣斑” 窯變,器與茶相映成趣。茶技:潮汕功夫茶的 “韓信點兵” 分茶法、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 儀式感,技藝中藏著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制度層:茶禮之序。禮儀規范:長輩賜茶需雙手接盞,客前斟茶七分滿為敬,茶席位次暗含“左尊右卑” 的傳統禮制。民俗傳承:江浙 “元寶茶” 寓招財之意,云南白族 “三道茶” 喻 “一苦二甜三回味” 的人生哲理,茶俗成為地域文化的活態密碼。
精神層:茶心之道。茶修:以茶為鏡,在注水、出湯的專注中修煉心性,如林清玄所言“喝茶時,每一片茶葉都不重要,因為有整壺茶的存在”,悟得 “無我” 之境。茶道:日本茶道 “一期一會” 強調珍惜當下,中國茶道 “和靜怡真” 追求天人合一,茶成為照見生命本質的媒介。茶禪一味:寺院茶禮中,“吃茶去” 的公案道破玄機 —— 茶甌里既有 “擔水劈柴” 的生活,亦藏 “明心見性” 的禪機。
茶文化的多元面相:文人茶:以茶入詩(蘇軾“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茶會友(文徵明《惠山茶會圖》),茶是風雅生活的注腳。市井茶:北京大碗茶的爽快、成都蓋碗茶的閑適、廣東早茶的煙火氣,茶是百姓日用的親切。
茶空間創新:現代“茶咖融合” 空間、茶主題美學展,傳統茶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如年輕茶人用冷泡茶解構 “老茶碗”,讓茶香飄進了現代的生活。從柴米油鹽的 “俗” 到琴棋書畫的 “雅”,茶文化始終在流動中生長 —— 它是杯盞里的東方哲學,亦是歲月沉淀的生活智慧,不同層次、不同面向的茶事,共同織就中華文明的一縷茶香。
我們華夏茶酒文化研究院在無錫運河之畔的“聊寓”茶文化空間
我喜歡喝武夷山的大紅袍,也喜歡喝西湖龍井,還喜歡喝黃山的太平猴魁,還有普洱。而我因朋友的關系常喝的還是潮州韓江之畔鳳凰山的鳳凰單叢。當然,我更喜歡喝的還是南國的知己朋友從農民手里買的沒有包裝的野山茶,不論是福建南平或武夷山的還是廣東潮汕的都好喝。喝茶,因人而異,每個人都因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及愛好所定。
在忙碌紛擾的生活里,喝茶宛如一道溫柔的光,照亮了瑣碎日常。它以淡雅的香氣、靈動的滋味,為我們營造一方靜謐天地。從清晨醒腦的第一杯,到夜晚舒緩身心的一盞,喝茶串聯起生活點滴。它讓我們于喧囂塵世中,找到內心寧靜;在人際交往里,搭建情感橋梁。生活,因喝茶而多了幾分詩意、幾分從容,愈發精彩紛呈。
瓦銚煮茗悠韻香,
靜對青山意自揚。
心遠塵囂神漸逸,
一杯香茗悟滄桑。
2025、5、18作者于魯中齊國之都聊齋故里
本文作者周雁翔在無錫運河之畔的“聊寓茶文化空間”
周雁翔簡介:文化學者、文化創意策劃設計家,曾任圖書館、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職稱。
現任:華夏文化創意策劃研究院,首席創意策劃設計師,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席、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高級文化藝術顧問。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專業文化委員會會長。孟姜女故居紀念館和蒲松齡文博館名譽館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