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若江
華夏民族的那些“茶”事,說不盡也道不完。這貌似不很起眼的東西,潤物無聲地,就這樣滋養了一個民族,潤澤了一代代人的心靈。作為華夏文化的一個組成,“茶文化”有如深不見底的古井一般,有著深無底、淘無盡的涵容,等待我們的心靈去感悟,等待我們的筆墨去抒寫——
每年新茶上市,都會收到不少新茶,除了江南本土的綠茶、白茶,還有來自遠方師友寄贈的黃金芽、金駿眉、鐵觀音,珍惜且欣喜。一年四季,因為案頭總有一杯或澄碧、或馥郁的茶,冒著似有若無的裊裊霧汽,日復一日的碼字便不那么干澀,也覺生活多了一份暖暖的詩意。
對茶,我是不挑剔的,有什么就喝什么。新茶,總是色香味俱全,芬芳而沁人心脾。但若論視覺上的美感,非“太湖翠竹”莫屬:一葉葉綠芽直立水中,酷似翠竹林立,既清新,又養眼,美得名副其實,美得卓然不群,置于案頭,稱得上一道風景。
以80度熱水沖泡,只須半杯,隔透明茶杯,看新茶的嫩芽兒在杯中緩緩旋轉,降落,攢聚,最終靜靜地沉積于杯底,有如一出默戲的開場與落幕,一切都悄然無聲。方才安穩了,幾口之后,又須注水,則是又一出戲的重演。一而再,再而三,三開之后,稚嫩的新茶終于經不住熱水反復沖泡,綠意退去,茶味漸淡,進而無味,需要重新來過。
偶爾收到贈茶,聞知此茶價格特別昂貴,于是心懷忐忑,有無功受祿之愧。又想,無論怎樣高貴的茶,最終也逃不過被棄的命運,和百元數十元一斤的茶葉并無區別。
曾有一陣兒,看了網帖,于是不厭其煩每日收集茶渣,將茶葉濾干,曝曬,然后裝入小布袋,做個小靠枕,倚著讀書,聞它殘余的一縷清香。那淡淡的馨香若隱若現,雖比不得香水、香囊,但那是一種悠然,一種心情,一種恬淡的享受。
不知為什么,所有的物質條件都變好了之后,那種彌散著茶香的、淡遠悠閑的時日,卻漸行漸遠了。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人欲橫流之下,人心卻浮躁而枯澀了,總覺有一股力在推搡著你、驅趕著你,走的匆忙卻無趣。原本為了快樂、豐足、詩意而去學習、去工作,最終卻異化成了各種痛楚、壓力的因由。
有時想,人類到底是越來越聰明、還是越來越愚蠢了?那些耗盡心智的許多驚人發明、偉大創造,最終卻演變成了自我束縛的桎梏?
如果有一百個向往古人的理由,第一個想要的就是那種無拘無束、超然無欲的生活。建安風力也好,魏晉風骨也罷,想那時,人可以活得如此恣肆率真,風流瀟灑,清峻剛健,即便是茶酒也喝得如此有豪氣、有境界,有情味,真是件值得羨慕的事。
無錫人最愛的蘇軾詩句之一:“攜來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皇帝所賜之茶,與二泉水搭配,亦算天下一絕。但不免又顯擺之嫌:試問其時天下得到皇帝賜茶能有幾人?我還是寧可喜歡他在惠州寫的另一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何等自由不拘,這才是真正的蘇東坡。惠州也出茶,羅浮山茶頗有名聲。不知蘇軾是否邊大吃荔枝,邊小飲羅浮山茶?
作者簡介
莊若江,江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學者,散文作家、紀錄片策劃人和撰稿人,江南大學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紀錄片《說吳》《惠山祠堂群》總撰稿,出版《江南詩性文化的多元解讀》《工商脈動與城市文化——以無錫為例》《江蘇地方文化史·無錫卷》等專著和散文集《坐看云起》。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