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資料圖
博物館,是文明的容器,也是連接時空的橋梁。
在巴山蜀水勾勒的文化版圖上,川渝兩地正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紐帶,攜手編織出一幅博物館協同發展的瑰麗長卷。
2024年,兩地博物館接待觀眾1.28億人次,是2020年的2.4倍——這組數據不僅折射出文化消費的強勢回暖,更勾勒出川渝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上揚曲線。
在數字化席卷的文博生態中,兩地博物館做了哪些有益嘗試?接下來如何錨定新方向?
近日,“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舉行,兩地文博界以智慧碰撞,共同描繪出川渝文博事業發展新圖景。
“2025國際博物館日川渝主會場活動”在渝舉行。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 攝
文博躍遷——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近年來,文博熱潮涌動,川渝博物館持續火爆“出圈”。今年“五一”,兩地博物館門票售罄、預約爆滿頻頻上演,盡顯文化魅力。主會場發布的川渝文博五年“成績單”,更以亮眼數據展現出文博事業發展的強勁態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川渝備案博物館總數598家,其中2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兩地年均舉辦超3000場展覽、4.4萬場社教活動,較2020年均有明顯增長。
2024年,川渝兩地博物館共舉辦常設展覽1606個、臨時展覽1617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牢記囑托戰貧困巴山渝水換新顏——重慶市脫貧攻堅展》、三星堆博物館《三星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展》等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小粉爐文創。三峽博物館供圖
文創產業發展也可圈可點。2020年-2024年,兩地文創產品種類從6605種增長至12879種,收入增長319%,達4.5億元。三星堆盲盒、三峽博物館小粉爐系列等爆款成為文化消費新寵。
在服務創新上,川渝兩地博物館探索親民化路線,實現快速“破圈”。2024年,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數量占備案博物館總量的90%,全年共接待觀眾12802余萬人次,是2020年接待量的2.4倍,創下歷史新高。
“我們欣喜地看到兩地博物館的數量、質量、規模均呈現良好勢頭,對西南地區博物館發展發揮了良好示范帶動作用。”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盛建武的評價,道出了行業共識。
游客參觀三峽博物館。資料圖
五年深耕,川渝文博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兩地攜手守護文明根脈、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與生動實踐。
協同發展——
從“區域合作”到“文化共生”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之下,川渝文博事業的協同發展,已從單純的區域合作邁向了文化共生的新階段。
川渝館藏精品玉器及金銀器展,金面罩展出。資料圖
2022年,川渝博物館聯盟成立,聯盟成員聯合策劃了一系列精品展覽:《金玉良緣——川渝館藏精品玉器及金銀器展》中,成都金沙遺址的金面罩與重慶三峽博物館的玉璋跨越時空對話;《花開并蒂——巴蜀青銅文明特展》里,三星堆的青銅面具與青銅兵器共同訴說巴蜀先民的智慧與內涵。
此外,連續多年舉辦的“巴山蜀水”文創展,更是將兩地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覺與文化的雙重盛宴。今年的文創展,川渝兩地50余家博物館共帶來包含三星堆面具冰箱貼、永川龍手辦模型等文創頂流在內的近600余種文創產品,在逛展群眾中引發熱議。
“巴山蜀水”文創展。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 攝
文創產品的聯合開發成為川渝文博融合發展的“破圈”賽道。兩地通過IP授權、聯名合作等創新模式,打造出多款現象級文創產品。三星堆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合推出的系列文創,將古蜀青銅面具的神秘與三峽文化的雄渾相融合,設計出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盲盒、文具、服飾等產品,一經上市便引發搶購熱潮。
這些爆款的誕生,不僅實現了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更讓巴蜀文化以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新寵。
川渝革命紀念館聯盟落地。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羅盛杰 攝
在機構協作與資源整合層面,川渝兩地持續發力,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體系。主會場活動中,“川渝文物鑒定中心”“川渝革命紀念館聯盟”雙雙落地。
“川渝文物鑒定中心”將整合兩地專家、科技及學術資源,構建一體化文物鑒定服務體系,為巴蜀文化傳承創新注入新動力;“川渝革命紀念館聯盟”將策劃推出系列主題展覽,并聯合開展革命文物數字化保護、紅色研學線路開發等項目,實現兩地展覽互通、資源共享、人才共育。
正如盛建武所言:“幾年來,川渝兩地凝聚百余家博物館的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區域合作之路,文化共同體特質愈發鮮明。”
多元突破——
在“共性”與“個性”中探尋新路
在今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引領下,川渝文博正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探索發展新路徑。
在5月17日舉辦的川渝博物館聯盟年會上,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理事長程武彥表示,面對時代變革,兩地博物館要讓科技拓展邊界、以人文精神為內核、學術研究為根基、文化認同為紐帶,書寫新時代“蜀道新篇”。
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展廳。資料圖
具體而言,要攜手推出巴蜀文化系列精品展覽,精心策劃“川渝博物館暑期研學季”等品牌活動;大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與文物保護深度融合,通過大館牽頭、以大帶小方式,探索共建共享川渝文物數字資源庫,開發數字孿生考古場景、區塊鏈文物溯源系統,讓巴蜀文化遺產在云端“活”起來。
這些提議引發兩地文博界強烈共鳴。盛建武進一步提到,川渝兩地要發揮好三峽文物保護基地的平臺優勢,既守護好三星堆、金沙遺址、龍骨坡遺址等“超級IP”,也要關注中小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讓巴蜀文物走進大眾生活。
游客參觀三星堆博物館。資料圖
在國際化視野下,川渝博物館要以更開放的姿態構建長江上游文博共同體,推動兩地精品文物“組團出海”,讓青銅面具、漢代畫像磚等文物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在文創領域,川渝要強化IP協同開發,將巴蜀特色文化符號轉化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產品。
立足新時代,川渝文博以文化傳承為根據,通過一系列實踐探索,正為全國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川渝力量”,助力古老的巴蜀文明綻放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常涵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