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三星堆青銅神樹遇見大足千手觀音,一場跨越千年的數字對話正在川渝兩地598家博物館間精彩上演。五年來,從文物聯展到云端突圍,從智慧監測到虛擬破圈,川渝文博以制度創新激活文化基因,用數字科技重構文明表達。值此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我們推出兩篇特別報道,看巴蜀文明如何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新生,觀兩地博物館怎樣攜手作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命題。
長江與嘉陵江奔涌交匯之處,一場跨越行政邊界、融匯千年文明的文化協奏曲正漸入佳境。
自2020年川渝兩地簽署文物保護戰略協議以來,598座備案博物館以制度破冰之舉打破地域藩籬,以創新融合之姿活化文化遺產,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宏大敘事中,書寫出區域文博協同發展的生動篇章。
5月17日,來自兩地文物主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五載耕耘,川渝文博工作者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截至2024年,川渝598家備案博物館中有國家一級博物館23家,較2020年增長35%;兩地博物館年均舉辦展覽超3000場;2024年兩地博物館接待觀眾1.28億人次,是2020年的2.4倍。
▲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迎來眾多游客駐足參觀。(資料圖片)通訊員 黃舒 攝
三星堆青銅神樹與大足千手觀音的千年對話,正通過科技與創意的轉化,演繹為當代文明的精神滋養。
兩地共建從單音獨奏到交響共鳴
川渝文博協作的序章,始于制度創新的破冰之舉。回顧攜手之初,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理事長程武彥至今記憶猶新:
2020年《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首次將革命文物保護、巴蜀考古研究、石窟寺保護等11個領域納入協同框架。
兩年后,川渝博物館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協作進入深水區,這個最初由12家機構發起的聯盟,如同滾動的雪球般吸納141家成員單位,構建起覆蓋革命舊址保護、文物鑒定研究、學術交流互鑒的立體網絡。
在這張協作網絡下,沉睡的文物開始跨越行政區劃的藩籬。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游人在《壯麗三峽》展廳內觀賞鎮館之寶“戰國銅鳥形尊”。(資料圖片)記者 齊嵐森 攝
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縱目面具與涪陵小田溪出土的戰國鳥形尊,在“花開并蒂——巴蜀青銅文明特展”中實現三千年后的重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東漢說唱俑與四川博物院藏的唐代彩繪陶舞俑,攜手演繹“樂在山水同聲共舞”的韻律美學。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盛建武介紹說,五年間,30余場聯合展覽讓川渝兩地文物頻繁開啟“雙城出差”旅程,形成“展覽策劃同標、文物運輸同規、宣傳推廣同步”的標準化流程。
同時,協作的觸角不斷向專業領域縱深延伸。
在革命文物保護前線,川渝交界的大梁山楊柳關,303座烈士墓靜靜矗立。每塊石碑上都鐫刻著“楊柳關阻擊戰無名紅軍烈士”12個莊重的大字,紀念碑下的墓志銘令人動容。這處橫跨重慶開州和四川達州兩地的紅色革命遺址,如今譜寫著新時代川渝共護紅色根脈的動人篇章。
在石窟寺保護戰場上,大足石刻研究院聯合安岳文保中心開展的砂巖風化防治工程,將川渝石窟微環境監測精度提升至0.01毫米級;在考古研究陣地上,川渝考古重要發現聯合評審機制的建立,讓武勝城遺址考古現場同時閃現兩地專家的身影。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子彧 攝
這種打破地域、學科、機構壁壘的深度協作,印證了來渝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教授所言:“開創了區域性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性創新樣本。”
雙城攜手讓文物在當代重獲新生
當數字技術的浪潮撞上古蜀文明的神秘基因,川渝博物館正譜寫文化遺產活化的創新樂章。
三星堆青銅面具化作盲盒玩具,考古探方概念的包裝設計讓年輕人體驗“發掘文物”的樂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從館藏明緙絲云龍紋片提取元素設計的馬面裙,在漢服文化節上引發搶購熱潮。
▲觀眾在拍攝展出的三星堆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秘書長雷學剛說,從6605種到12879種文創產品的爆發式增長,不僅是數量的倍增,更是文化表達方式的質變:川劇變臉圖案的智能音箱、大足石刻飛天造型的茶具、金沙太陽神鳥紋樣的霓虹燈牌,傳統符號與現代設計的碰撞催生出319%的收入增長曲線。
教育功能的創新實踐也構建起全民美育網絡。在自貢的江姐故里,沉浸式戲劇《最后的家書》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重現紅巖英烈的抉擇時刻;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太陽節”夜游活動中,數字光影將考古探方變為星際穿越現場。
四川省博物館學會秘書長鐘玲對此深有感觸,社教活動從每年1.2萬場攀升至4.4萬場的背后,是“博物館+”模式的持續進化:與中小學共建文博研學基地,與高校合作的文物修復體驗課,每年吸引超5萬名青少年親手觸摸歷史紋理。
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坐標系中,川渝文博協作正從文化實踐升級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動能。
記者注意到,來自兩地文物部門的統計數據再次交出了切實的答卷:
2024年,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與蜀道聯合申遺取得突破性進展,20座軍事城址的考古發現填補了中國冷兵器時代山地防御體系的學術空白,蜀道考古項目聯動川陜甘渝四省市勘探的2000公里古道,重新定義著“難于上青天”的地理認知。
這些成果不僅為申遺注入硬核學術支撐,更催生出“跟著考古去旅行”的新型文旅業態。
我們看到,協同效應在巴蜀大地上激蕩出經濟漣漪。三星堆博物館年接待量突破300萬人次,帶動廣漢酒店入住率增長40%、特色餐飲門店擴張至300余家;大足石刻景區周邊的文創生態圈,孕育出石刻主題民宿、數字動畫工作室等新興業態,石刻元素授權產品年產值超8000萬元。
每個節假日,“博物館熱”帶動經濟增長的數據比比皆是。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重慶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140.46萬人次,同比增長9.22%;實現收入1878萬元,其中門票收入1537萬元,文創收入173萬元,講解/研學收入97萬元。
▲北碚區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廳,龐大的恐龍化石骨架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觀看。(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
程武彥感慨地說,站在“十四五”規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歷史交匯點,川渝文博協作的協奏曲正迎來高潮樂章。從制度破冰的初創探索到體系化共建的成熟模式,從文物資源的物理聚合到文化價值的化學融合,這場跨越巴山蜀水的文明對話,既是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化理念的當代詮釋,更是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實踐。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