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東塘橋街道,每個居民區都藏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密碼:浦明華庭彌漫的茶香里,飄著鄰里間的歡聲笑語;微南小區的合唱聲中,夾雜著養老院傳來的陣陣掌聲;藍欣居民區,居民們親手改造的“療愈花園”充滿生機……這些看似零散的文化場景,共同勾勒出塘橋街道“一居一品”工程的深層邏輯——不是自上而下的“文化移植”,而是讓文化在居民的需求中自然“生長”,在自治實踐里不斷迭代升級,進而賦予社區自我更新的能力,更讓塘橋文化聚力在點滴場景中落地生根,成為連接居民情感、激活治理動能的核心紐帶。
讓文化品牌“長”在居民心坎里,凝聚情感共鳴的文化向心力
2024年3月,浦明華庭居委會在《社區文化團隊成員招募通知》的需求調研中發現,在眾多項目里,80%的家庭勾選了“茶藝”,這直接促成了“茶香潤心”茶藝班的誕生。每次茶藝課上,既有學齡前兒童跟著家長認識茶具,也有退休工程師分享老茶餅。居委和物業巧妙合作,將會所一處改造成茶藝空間,設備由物業捐贈,還邀請了茶藝老師授課,形成了“需求收集—資源整合—場景落地”的完美閉環,讓茶文化成為串聯代際、融合鄰里的情感媒介。
這種精準定位在微南居民區體現為“銀發舞臺夢”,更彰顯塘橋文化聚力對特定群體的情感托舉。當社區調研顯示60歲以上居民中70%有“登臺表演”意愿,居委迅速對接街道文化中心,引入專業聲樂和舞蹈老師,孵化出“哆唻咪合唱團”和“舞之韻舞蹈隊”,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大家的表演水平不斷提升。每周三下午,平均年齡68歲的隊員們在活動室排練《紅梅贊》《南泥灣》《游擊隊之歌》等,窗臺上擺滿了他們自費購買的演出服,他們積極參加街道活動,還常去養老院演出。“以前覺得合唱是年輕人的事,現在發現老歌也能唱出新生活。”合唱團成員、退休教師彭越說。老歌新唱的不僅是旋律,更是對銀發群體價值認同的文化聚力,讓歲月沉淀的情感在舞臺上重新煥發光彩。
從“興趣小組”到“文化IP”的孵化哲學,是塘橋文化聚力從散點到系統的升級跨越。2002年,藍村夕陽紅讀書會成立。23年間,它從寥寥數人發展成約25人參與的溫馨團體,成員多為退休教師、醫生。讀書會內容豐富,涵蓋時政、養生、古典文學、英雄事跡等。學習形式多樣,有報告會、講座,還有文化沙龍、文藝才藝展示等。12位骨干精心策劃每月活動,其中誦讀組多次在社區內外展示風采,使讀書會成為社區文化IP,傳承知識、凝聚人心。當興趣被系統培育為品牌,個體的熱愛便匯聚成集體的文化向心力,讓知識傳播與情感聯結形成長效共振。
當文化品牌成為社區自治“轉換器”,激活共治共享的治理聚能環
從“文化活動”到“治理平臺”的功能升級,是塘橋文化聚力從柔性浸潤到剛性治理的效能轉化。藍欣居民區70余平米的“療愈花園”,由荒廢空地改造而來,實現了從文化品牌到治理載體的轉變。居民參與設計時成立“園藝自治小組”,在“花園聚會”中交流養花心得,還共商小區治理議題,使其成為議事平臺。花園里種植的植物兼具觀賞與藥用價值,居民用其制作手工藝品傳遞關愛,還通過科普講座豐富小朋友的文化生活,為社區治理開辟了新路徑。一片花園,既是文化滋養的空間,也是治理協商的舞臺,讓文化聚力在潤物細無聲中轉化為共治合力。
茂興居民區“茂美興茶”茶藝社創新打造“茶香議事”模式,實現從文化空間到治理平臺的功能躍升,更將塘橋文化聚力的柔性特質融入剛性治理。每月活動日,居委干部化身“茶童”,在分茶過程中通過“茶水單”收集“樓道堆物”“花園補綠”“電梯老化”等民意。依托這一模式,樓道堆物在居委、物業等多方協作下清理完畢,中心花園綠化缺失問題獲街道支持完成補綠,電梯老化問題也于今年徹底解決。正如茂興居民區書記姜華所言,茶文化“和靜怡真”的氛圍,讓居民更愿暢所欲言。如今,茶藝社成為居民參與治理的“緩沖帶”,諸多社區治理難題在茶香中凝聚共識、高效化解。茶香氤氳間,文化聚力消弭了治理的距離感,讓問題在平等對話中迎刃而解。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生長”的生態構建,是塘橋文化聚力從政府主導到居民主體的角色重構。塘橋香花居民區海楓舞蹈隊展現文化生態新貌。5月6日,舞蹈隊在濱江步道表演《珊瑚頌》時,散步的白領即興加入共舞,這一戲劇性場景成為塘橋文化品牌“破圈”的生動注腳。在街道支持下,舞蹈隊從自娛自樂走向多元融合,不僅吸引更多居民參與,隊員還發揮專業特長為居委設計活動、參與小區治理,形成“居民培育品牌,品牌反哺社區”的良性循環。當文化品牌成為居民與社區雙向奔赴的紐帶,塘橋文化聚力便擁有了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在互動中不斷擴容共治“朋友圈”。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居民意識層面,印證著塘橋文化聚力對自治精神的深度培育。藍高居委書畫班自成立23年來,實現了從單向參與文化活動到主動反哺社區的跨越。書畫班成員充分發揮自身專長,積極投身社區文化建設:不僅義務開展青少年書法教學、精心策劃藝術作品展覽,還在傳統節日期間為社區老人送春聯、贈畫扇,傳遞溫暖與關懷。在街道和居委的統籌協調下,社區(老年)學校將為書畫班提供多元展示平臺與專業技術服務。這種角色轉變,讓居民真切體會到自身價值,進一步激發了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從“享受服務”到“創造價值”,文化聚力重塑了居民的社區認同,讓自治精神成為根植于心的共同信念。
構建可持續品牌“生長系統”,夯實文化聚力長效生長基
從“輸血”到“造血”,是塘橋文化聚力的制度保障。在塘橋街道的“一居一品”文化品牌建設和培育賦能行動方案里,清晰標注著“團隊建設-品牌培育-評獎評優-宣傳展示-經驗推廣”五級支持策略,并以“建強一個團隊、謀定一個方案、抓實一套機制、打造一個項目”為主要內容,凝聚經濟、文化、群團等多個條線力量,統籌利用場地、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文化資源,扶持居民區打造特色文體品牌,真正實現從“點上開花”到“面上出彩”的轉變。系統化的支撐體系,讓文化聚力擺脫“單點突破”的局限,在制度土壤中成長為覆蓋全域的生態系統。
在傳承中創新生長,是塘橋文化聚力的活力源泉。藍村讀書會在23年里不斷更新內容和形式,以固定的每月報告會、講座為基礎,融入節日慶典、文化沙龍等元素,誦讀組還突破社區邊界展示風采。街道每年舉辦的“達人秀”“一居一品”“健康操舞蹈比賽”展演等活動,更成為創新的催化劑。“一居一品”的實踐證明,基層文化建設要傾聽居民的聲音。當每個居民區都擁有獨特的文化故事,社區便有了獨一無二的精神標識,這也為基層治理筑牢了堅實的文化根基。在傳承中守正,在創新中破圈,塘橋文化聚力始終保持著與時代同頻、與居民共振的鮮活生命力。
從需求萌芽到治理賦能,從品牌孵化到生態構建,塘橋街道的“一居一品”工程,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文化聚力”的基層治理實驗。它以居民為圓心,以文化為半徑,畫出了社區共治的最大同心圓——在這里,文化不再是櫥窗里的展品,而是流動的情感紐帶、治理的柔性杠桿、生長的生態系統。當每一個居民都成為文化聚力的參與者、創造者、受益者,塘橋社區便真正擁有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與治理動能,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觸摸、可感知、可復制的“塘橋樣本”。
原標題:《在浦東這個街道,每個居民區為何都有獨一份文化密碼?》
欄目主編:戎兵
來源:作者:文匯報 唐瑋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