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秋日的陽光斜斜灑在青石板路上,瓷器開片的清脆聲仿佛穿越千年。在這座以"瓷都"聞名于世的城市里,江山正俯身端詳著一件明成化青花瓷殘片,放大鏡下交織的鈷藍色線條在他眼中化作流動的歷史密碼。
釉色里的傳承基因
1973年出生于九江陶瓷世家的江山,血液里流淌著對泥與火的天然感知。"小時候看長輩們制瓷,總覺得窯火里藏著會說話的精靈。"這份童真的好奇,最終化作他放棄北京優渥工作、重返景德鎮的人生抉擇。1996年從對外經貿大學畢業的他,在金融與陶瓷之間選擇了后者,這個決定讓當時許多人不解,卻讓千年窯火得以續寫新的篇章。
在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的二十余載,江山從煉泥拉坯的學徒做起,親歷七十二道制瓷工序。"真正理解陶瓷,必須感受泥土在掌紋間的呼吸。"這段基層經歷,為他日后在古陶瓷鑒定領域建立獨特的"全息鑒定法"奠定根基——不僅看器型釉色,更要解構胎骨成分,追溯燒制工藝的時代特征。
破譯時光密碼的人
1998年獲得古陶瓷鑒定師資格后,江山開創性地將現代材料學引入傳統目鑒體系。2015年主持研究所工作時,他主導建立國內古陶瓷微量元素數據庫,通過光譜分析比對歷代瓷胎成分,破解了多件館藏瓷器的斷代懸案。他堅持"傳統眼學是靈魂,科技手段是筋骨"的融合理念。
2011年景德鎮陶瓷博物館全球巡展期間,江山以"器物敘事"策展理念轟動文博界。他將元青花與奧斯曼帝國銀器并置,用釉里紅對話波斯細密畫,讓靜態的瓷器成為文明對話的使者。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策展人曾評價:"這種跨文明的策展思維,重新定義了陶瓷的文化闡釋維度。"
窯火不熄的文明守護
在江山看來,古陶瓷鑒定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傳承的使命。2013年啟動的"老瓷新生"公益項目,組織鑒定團隊為民間藏家免費甄別文物,五年間挽救三百余件瀕臨損毀的古代瓷器。他辦公室墻上懸掛的"慈心瓷語"錦旗,來自一位用祖傳嘉靖五彩罐換得重病孫兒手術費的老人,這個故事讓他更堅定"讓文物回歸人文關懷"的理念。
暮色中的御窯廠遺址,江山撫摸著龍珠閣的明磚輕嘆:"鑒定師的最高境界,是讓器物自己訴說文明的故事。"在他眼中,那些穿越時空的瓷器不是冰冷的古董,而是承載著匠人心跳與時代脈搏的生命體。當問及何為理想的陶瓷守護,他指向遠方漸次亮起的窯火:"讓每代人都能觸摸到文明的溫度,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