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溫,冰飲成了年輕人的“續命神器”。然而,28歲的上海白領林女士近日因連續三天狂炫冰奶茶、冰淇淋,突發劇烈腹痛,經診斷為急性腸胃痙攣。醫生警告:吃冰雖爽,但7類人群盲目貪涼可能引發水腫、衰老甚至致命風險!本文結合真實案例,揭秘吃冰背后的健康隱患。
林女士為緩解高溫煩躁,每日點3杯加冰奶茶,搭配冰淇淋“解暑套餐”。第三日凌晨,她因腹部絞痛被緊急送醫。醫生發現,其胃黏膜因冷飲刺激劇烈收縮,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很多年輕人以為吃冰只傷腸胃,實則可能引發全身連鎖反應。冰飲對血管、呼吸系統、免疫力的破壞常被忽視。
吃冰消暑?這7類人碰了就是“玩火”
醫生總結,以下人群需對冷飲“敬而遠之”:
- 生理期女性
冷飲刺激子宮血管收縮,可能引發或加重痛經、經血淤滯。研究顯示,長期經期貪涼的女性,痛經發生率比常人高40%。 - 呼吸道敏感者
冷飲刺激咽喉血管收縮,易誘發咽炎、支氣管炎。哮喘患者一口冰飲可能引發急性發作。 - 心血管疾病患者
猛喝冰水會導致血管驟縮,增加心絞痛、腦梗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曾接診一名高血壓老人,因運動后猛灌冰水誘發心梗。 - 胃腸道疾病患者
胃潰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接觸冷飲,可能加重胃痛、腹瀉。 - 陽虛體質人群
中醫認為,冷飲易耗損陽氣,導致手腳冰涼、易疲勞。這類人群吃冰后常出現水腫、皮膚松弛等“早衰”跡象。 - 牙本質敏感者
冷飲刺激牙神經,可能引發牙髓炎。 - 劇烈運動后人群
運動后體溫驟降,冷飲會引發胃腸痙攣,甚至“橫紋肌溶解癥”。
吃冰的“隱形代價”:從水腫到早衰
冷飲對健康的破壞遠超想象:
- 代謝紊亂:冷飲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過量攝入易誘發肥胖、糖尿病。
- 免疫力下降:德國營養學會研究發現,每天攝入500ml冷飲者,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30%。
- 加速衰老:冷飲導致血液循環減緩,皮膚供氧不足,易出現暗沉、細紋。
科學吃冰指南:解暑不傷身
若無法抗拒冷飲誘惑,醫生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 選對時間:飯后1小時或午睡后飲用,避免空腹、運動后、睡前吃冰。
- 控制量:單次冷飲不超過150ml,冰淇淋每日限1支。
- 改變吃法:含化冰品至接近體溫再吞咽,減少對食管、胃黏膜的刺激。
- 替代方案:綠豆湯、酸梅湯等傳統飲品,既能消暑又無健康隱患。
冷飲并非“洪水猛獸”,但盲目貪涼可能付出健康代價。尤其生理期女性、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需理性對待“冰爽誘惑”。這個夏天,用科學的方式對抗高溫,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