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疼的莫迪政府,已經開始準備下一步動作了,派人前往中國拜訪,希望中方“高抬貴手”。
就在美國對華為AI芯片進行了全球之后,不到24小時,美國就修改了文件,將禁止使用改成了建議,并認為華為的芯片很有可能導致數據泄露。
其實說到底,這一些政策都是在圍繞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稀土,而這次莫迪派人來中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稀土。
根據印度駐中國大使館證實,雙方已經通過書面文件,向中國提出了希望能夠對鍺資源的出口限制問題進行磋商。
印度外交部剛剛向印度媒體證實了他們在與中國相關部門進行磋商
很明顯,如今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是讓印度感到了實打實的疼,這才不得不與中國進行磋商。
那么這次中印的磋商,印方會心想事成嗎?
印度面臨的鍺資源危機
當初中國剛宣布要管管鎵、鍺出口那會兒,國際上吵翻天,不少人解讀成是中美科技戰的延伸。
可是誰又能想到,除了美國,對印度來說,那簡直就是災難,鍺這東西,聽著不起眼,卻是造半導體、光纖通信這些尖端玩意兒繞不開的“糧食”,全球一半多的鍺產量都在中國,而印度既沒像樣的資源,也沒有完整加工技術。
要知道,中國是從2023年8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出口管制的,按理說,印度要是真盯著半導體,早就該跳起來了。
當然,印度國內也并不是沒有聲音,當時《印度斯坦時報》就發文警告過,說這可能是印度半導體野心的“絆腳石”,可惜,這些提醒似乎被官僚機器的遲緩給吞沒了,沒有鬧出啥動靜。
可為什么這事情都過去了兩年了,印度才急里慌張地找中國談呢?
其中這有一個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印度過去還能通過迪拜、新加坡這些地方,零零散散的搞到一些鍺,勉強維持著。
這雖然能解決短暫的困境,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儲量多少先不說,就光是價格就是天價了,聽說有些企業都得花三倍的錢,才能從歐洲轉手搞過來一些貨。
更要命的是質量,高端半導體要的鍺,純度要求高得嚇人,那種七彎八繞搞來的散貨,根本達不到標準。
以前印度主要是做點低端組裝,對鍺的需求量不大,一年也就幾十噸,靠轉口還能湊合,但現在不一樣了。
莫迪政府大力喊著要“印度制造”,要發展本土芯片,特別是像塔塔集團這種想做車規級芯片的,需要的量蹭一下就上來了,而且要的是高純度、高品質的鍺。
這下,不再是以前那點“小打小鬧”的進口渠道瞬間就不夠用了,生產線經常會因為缺料陷入停擺,國內企業著急得很,這不眼看國內情勢不好,莫迪政府也開始著急了,琢磨這件事應該怎么辦。
光喊口號,缺乏細致規劃,光盯著終端產品,不重視基礎材料和配套能力,這些都是印度需要面對的問題,再加上各種“數字印度”、“半導體使命”文件堆得老高,印度甚至連一座能生產先進芯片的晶圓廠都還沒完全建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來,中印的關系一直都挺微妙的,從2020年邊境雙方鬧過不愉快之后,兩國關系一直都沒有恢復。
一開始,印度似乎寧愿多花錢、多走彎路從第三國買,也不太情愿直接坐下來跟我們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無非是莫迪想要點面子,不好意思主動求助中國。
可沒想到,印方還是小瞧了中方限制鍺資源出口帶來的壓力,本來北美、歐洲這些地方的鍺儲量就有限,自身國家都不夠用,哪還有多余的與印度平分啊。
當那些所謂的“友岸外包”和供應鏈重塑口號,在現實的材料短缺面前顯得如此蒼白時,地緣政治的那點“面子”,最終還是敵不過實實在在的經濟“里子”。
這種不得不“低頭”找上門的姿態,也挺形象地說明了印度在處理大國關系和自身發展戰略時,那種搖擺和尷尬。
中國掌控全球鍺資源優勢
要知道,現在的時代,誰掌握了“工業煉金術”,那就是掌握了全產業鏈的命脈,而這次鍺危機,對印度來說,不光是缺了點東西那么簡單,它更是一場工業能力上的較量。
中國之所以能在這種關鍵時刻占據主動,根本不是因為我們鍺礦多,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從挖礦、提純、加工到應用的全套完整產業鏈,這才是真正的“殺手锏”。
印度的情況是,就算哪天真在自家地底下發現個特大的鍺礦,沒有配套的化學提純技術、沒有先進的加工設備、沒有懂得這些門道的工人,那也只能是抱著金山餓肚子。
就像在稀土領域一樣,我們掌握著全球絕大多數的稀土精煉分離技術,這才是讓世界各國離不開、卡不住的關鍵。
印度想通過提高關稅來保護自家產業,結果反而抬高了進口成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印方總想在中美之間玩點平衡術,這邊跟美國說好話,那邊對我們的產品加點稅,以為能左右逢源。
可他們怎么也想不到,真到了這種要害時刻,這種政治投機對解決實際的材料短缺,壓根就沒有任何幫助。
印度之所以會有現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全球局勢的誤判,他們可能還活在過去那種“不結盟”時代,以為可以在大國之間簡單騎墻,就可以發展國家。
可是現在時代在進步,全球產業鏈也在變化,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之前的那種光靠喊口號和政治表演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
中方這次對鍺的管制,是我們基于自身戰略安全和產業發展的理性選擇,絕對不是隨便就能松口的,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戰略資源的較量中,想輕輕松松就讓我們讓步,門兒都沒有。
印度這次為鍺低頭的事件,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所有人:在全球化時代,工業化不僅僅是搬工廠,這是一場拼資源、拼技術、拼配套能力、拼國家戰略執行力的綜合國力大賽。
那些只會耍嘴皮子、熱衷于政治作秀,卻不好好發展基礎產業的國家,早晚會嘗到苦頭,如今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還在繼續。
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會也是警醒,機會在于,我們在一些關鍵領域確實有先發優勢,警醒在于,必須保持清醒,繼續砸錢搞科研,攻克那些還被別人“卡脖子”的技術,畢竟到最后,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實打實的硬本事。
參考信源
科技笛笛2025-05-17——中方強勢發聲,不到24小時,美對華為態度變了:禁止改為“建議”
科技笛笛2025-05-18——印度開始服軟了!莫迪已派人上門,希望中國能“高抬貴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