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5年武漢軍區總醫院突然接收一位軍銜很高的將軍,作為地方醫院他們不敢隨意用藥,只是按照應急預案做了常規處理,隨行人員見狀只能將人緊急送到北京。
其實也不怪地方醫院小心,這位將軍一直以來身體格外健康,每次體檢也沒有什么大毛病,這次突然暈倒生命體征下降,確實讓人很意外。
來到北京后,解放軍總醫院從上到下也是嚴陣以待,他們派出很多專家包括臨床經驗豐富的各科大夫,一番檢查后大家各抒己見最終確定了治療方案,對于武漢軍區總醫院的緊急處理他們也給予了十分的肯定。
這位突發疾病的將軍就是楊得志,也是當時的武漢軍區司令員,他一生為國為民,有著說不完的功績和貢獻。
醫院治病
楊得志將軍對于這次來勢洶洶的病情表現得很是淡然,對于醫院人員的治療和照顧也很是感激,而聽到消息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眾人卻十分擔心,尤其是葉劍英元帥,多次派人詢問醫院的手術計劃。
醫院在正式手術前為了安全,多次開會討論每一處細節,最后將最合理的會診結果和醫療方案提交給軍委審核,而手術前楊得志心態穩定從容,他的積極態度也緩解此次醫護人員的緊張心情。
手術成功后楊得志在醫院里療養了一段時間,不過他只要看到醫護人員有時間,就會興致勃勃地聊天,尤其喜歡聊一聊那段塵封已久的革命故事。
他會記得當年的每一位戰友,有的犧牲了,有的還活著,也會記得一路走來那些感人和氣憤的瞬間,有時醫護人員聽得入迷了,也會詢問一些細節,楊得志將軍反而會更加耐心地講解那些流逝的歲月。
這期間不斷地有老戰友前往醫院探望楊得志,遇到醫生檢查時他還會將戰友親切地介紹給周圍的人,比如楊勇上將,他和楊勇都是湖南老鄉,他們年紀相仿,參軍經歷也相同。
想到兩位許久不見的老同志肯定有許多話要說,醫生和護士們默默地離開病房,楊勇和楊得志兩位將軍位高權重平常難得有時間聊天,每次單獨見面都顯得那么彌足珍貴。
楊得志病情稍稍好轉,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軍隊建設上去,但是軍委和醫院一直記掛著楊得志的后續康復情況,參與手術的醫生李炎唐被領導寄予厚望,前往武漢市為楊得志將軍親自復查身體。
對于李炎唐幾人的到來楊得志很高興,他一定要請李炎唐嘗一嘗長沙本地特產老東陳豆皮,李炎唐檢查過后發現楊得志將軍恢復得十分好,一行人就去吃飯了。
吃飯途中幾人不由地懷念起周總理,楊得志和周總理都是革命老同志,一起經歷過長征和無數革命歲月,楊得志甚至哽咽道:
“我昨天聽著那輪船鳴汽笛,仿佛周總理就在眼前。”
后來楊得志多次去北京檢查身體,每次碰見李炎唐都會親切地和他打招呼,李炎唐后來每次回憶起和楊得志將軍的點點滴滴都感嘆:
“楊得志將軍是一位讓人敬佩的英雄呀!”
漢陽造
楊得志原名楊敬堂,出身湖南省醴陵縣一戶極度貧苦的農村家庭,從小缺衣少食,所以母親和兄弟姐妹大多去世,為了一口吃的楊得志跟隨哥哥外出打工。
可是那個年代剝削階級對于老百姓的壓榨很是殘酷,辛苦一年也只獲得微薄的收入,恰巧紅軍的事跡時不時地傳入他們耳中,一心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兄弟二人決定去參加紅軍。
1928年1月楊得志和哥哥成為朱德紅7師的一員,滿心歡喜的楊得志充滿干勁,他不怕吃苦不怕累,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和興奮,不過作為一名新兵他沒有槍只有一枚梭鏢作為武器。
梭鏢是農民打土豪后專門做出來送給紅軍的,需要找到一根直溜溜的樹干插好,這種武器制作簡單,適合夜戰近戰埋伏戰。
作為一名戰士哪有不喜歡武器的,楊得志看著有的戰士背著漢陽造步槍就會眼熱,覺得他們威風凜凜,那種氣勢是他模仿不來的,是真正上過戰場后的從容。
一段時間后努力上進的楊得志被分到特務連,楊得志以為到了戰斗部隊會分給他一支槍,結果部隊依舊是分給他一枚梭鏢,他以為這是部隊老人欺負新兵,不僅沒有溝通反而耍性子要求重新分連隊。
班長看了一眼鬧別扭的楊得志,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為了給新兵們一個交代,班長緊急集合了他們班,楊得志這才發現這個特務連也不是個個都有槍,他們有的拿大刀,有的和他一樣拿梭鏢,班長對著他們喊道:
“我們特務連沒有那么多武器,手里拿著漢陽造的,都是從白匪手里搶的,誰想要好的武器就從敵人手里搶過來。”
這件事也給楊得志上了一課,原來革命就是要從敵人手里搶東西,不僅要搶回屬于老百姓的土地和糧食,更要把民族未來從那些人手里搶出來,這才是他們參軍的真正意義。
漢陽造步槍作為紅軍戰士的重要武器,對于楊得志來說十分重要,他憑借這份渴望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在新一輪的戰斗中憑借那股子勁頭,楊得志反而將有武器的敵人打退,最后繳獲一支漢陽造步槍。
同年10月楊得志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戰士,還成功入了黨,不過他的哥哥卻在一場戰斗中犧牲了。
也是那時起,楊得志擦干眼淚一心一意地干革命,在漫天的炮火中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強的戰士,就像他哥哥期望的那樣。
長征
作為老一輩革命家,長征是楊得志一輩子忘不掉的記憶,長征前楊得志已經憑借自己的軍事能力當上了紅一軍團第一師的團長,他們不僅是長征路上的開路先鋒,也立下赫赫戰功。
紅一團在楊得志的帶領下,占劍河、越施秉、過黃平,一直攻到了烏江附近的縣城,此時國民黨為了防止紅軍渡江,耍了一個心眼將烏江邊上的木船木料全部毀壞,楊得志得到過江的命令后,就開始想辦法渡江。
楊得志出于警惕,順手拿出望遠鏡看著對面敵軍的動靜,卻偶然發現江面上漂浮著一根竹子,隨即楊得志靈機一動想到直接造竹筏和竹橋過河省時省力,想到此他立即下令全體成員砍伐竹林造船。
當所有戰士熱火朝天地編竹筏時,楊得志內心又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畢竟附近這么多竹子而附近的居民卻使用木船,加上這個季節烏江水如此湍急。
為了穩妥起見楊得志趁著天黑挑選了八名水性極好的戰士先帶一些炸藥過河,果然沒兩分鐘這個竹筏就碰觸到水里的礁石而側翻,小小的竹排在江中心斜立起來又翻轉進河水里。
雖然第一次測試失敗了,但是時間不等人,楊得志和同志們集思廣益將竹排改裝幾個扶手還選擇一個水面寬闊的下游再次測試,這次戰士們成功渡河。
其他竹筏也紛紛下水,準備趁機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趁勢占領了對面的灘頭陣地,為后續部隊過河提供保障。
遵義會議后紅軍隊伍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直到來到了冕寧,整個紅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四川軍閥在紅軍前面圍堵,薛岳領導的國民黨大軍在后方追擊,蔣介石看到如此形勢更是叫囂道:
“讓毛主席變成石達開第二。”
面對如此危險的境況,紅軍當前只有一條路要走那就是強渡大渡河,從而沖破敵人的包圍圈,作為開路先鋒的紅一團再次領取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敵人向來是不留后路,大渡河附近的各種船只也被破壞了,附近只有安順場有船,安順場成為唯一的突破口,為此楊得志下定決心全力爭奪。
經過一番商議后,楊得志把一團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負責佯攻,一部分負責后衛,楊得志帶隊負責主攻,而他們行動的當天夜里天空下著綿綿細雨,所有的戰士們只能摸黑在泥濘的小道上急行軍,最后紅軍如同神兵天降直接讓安順場的敵人方陣大亂。
楊得志繳獲了安順場的木船,還從附近搜索出幾條破舊的木船緊急修補,礙于大渡河河水湍急,楊得志在第二天委托附近有經驗的船工協助他們渡河。
不過正趕上上游山洪暴發水流更加湍急,這支紅軍先遣部隊被沖得七零八落,幾個部隊老人趕緊拿出武器沖向敵人據點,這才穩定整個局勢。
多少次腥風血雨,多少次舍生忘死,楊得志帶領著這個團憑借頑強的意志為后續的長征隊伍開路,無論多么惡劣的境況他們都會不眨眼地闖過去。
抗美援朝顯神威
楊得志作為多年的軍事指揮員,對于打仗頗有心得,即便面對當年世界上武器最先進的美國,他也絲毫不怯場,用他的智慧為中國贏得多年的太平。
1951年楊得志帶領中國志愿軍第19兵團奔赴朝鮮前線,這時候彭德懷元帥正在策劃第五次戰役,作為第二批入朝作戰的部隊,他們積極聽取一批部隊分享的作戰經驗和戰場教訓。
而楊得志也從前線的同志講述中發現了聯合國軍的很多破綻和弱點,除了美韓聯軍外,其他國家戰斗意志非常弱,若是碰上只要我們保持強勢火力,他們一般會迅速逃跑,而擁有最先進的美國才是朝鮮半島局勢上中國唯一正面的敵人。
但美國也如楊得志預想的那樣強悍,物資后勤保障充足,海陸空三線火力都是高級配置,戰術戰法也是有條不紊,但是美國軍人戰斗意志格外軟弱,一旦碰到投降的任一條件,美國大兵也會毫不猶豫地投降,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雖然出發前楊得志做過多次戰前分析,但是他們還沒有踏入朝鮮領土就遭到美國飛機的轟炸,經歷重重關卡才到達這片土地,來到朝鮮后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員換成更加務實的李奇微,李奇微總結我軍的戰斗戰法,并針對性地發起軍事反擊。
楊得志和第19兵團利用敵方認為“我軍只善于在夜間交戰”的固有思維,在白天多次敵機的檢查,快速地迂回穿插,最后包圍了英國的第29旅,這是聯合國軍里面實力強悍的一支部隊。
8月份美國的李奇微司令帶領更多的軍隊開展了夏秋季攻勢,美國用數不清的炮彈開路,我軍也用上了蘇聯支援的“喀秋莎”,面對敵人瘋狂的火海戰術,楊得志憂心忡忡,甚至沖到前沿陣地觀察敵人的進攻,那一片片毫無盡頭的火海讓他記憶猶新。
楊得志隨即返回指揮部對著地圖思索對策,一番思索后楊得志還真想到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坑道防御,他以石家莊戰役時我軍以坑道前進的例子為引,各指揮員也跟著出謀劃策,這就是后來經典的“貓耳洞”來源。
這種馬蹄型的防御坑道體量不大,僅可一個人躲避,不過在防御美國炮火方面效果很好,甚至我軍可以輕松躲避敵人五六百枚炮火。
楊得志這種創新型的戰術不僅減少了我軍傷亡,也在接下來的戰役里起到重要作用,成功打退敵人數以百計的進攻。
對越反擊自衛戰
七十年代末越南開始頻繁在我國邊境挑釁,不僅占領附近國家柬埔寨,還肆意侵占我國南沙的大部分島嶼,他的囂張行為讓我國忍無可忍,對越反擊自衛戰就此爆發。
黨中央決定讓楊得志負責云南西線,許世友負責廣西東線,作為沙場老將楊得志接到任務后就開始積極地準備,由于西線距離越南首都更遠,所以越南西線多為生產師和訓練師,殲敵目標不多。
但楊得志不敢松懈,他判斷西線作戰縱深肯定少于東線,以10個師和4個邊防團的兵力就能穩穩壓住越軍,再加上我軍火力兵器遠遠優于對方,西線的戰略優勢相當明顯。
除了分析利弊就是調兵遣將了,對此楊得志派遣擅長叢林作戰的第13、14軍為主力,以新11軍從旁牽制,楊得志甚至還為第13、14軍劃分了作戰地域,他的一番操作果然壓制住了越軍的王牌316A和345師,也打破了越軍的縱深防御體系。
為了搶占優勢,楊得志命令第13、14軍秘密渡河率先發起猛烈攻勢,紅河流域偏偏遭遇暴雨,河水暴漲,而第13軍在架設渡河浮橋時遭到對面越軍的襲擊,第13軍花費31個小時才達到全線突破。
13軍和37師、38師、39師協同進攻,并取得較大的戰果,中國軍隊的連番勝利也給越軍一線防御部隊以沉重打擊,雖說中國單兵作戰能力弱于越軍,但楊得志的指揮讓我軍揚長避短,以軍隊數量和火力優勢靈活作戰,既減少了傷亡又擴大了戰果。
即便后續楊得志因為胃病不得不換將,但他的深謀遠慮也為后續作戰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13軍越打越順手,還不斷地調整作戰進攻戰術,為后續殲擊345師提供了寶貴經驗。
致敬英雄,致敬楊得志將軍,他的精神和事跡值得我們這些后輩永遠牢記。
參考資料:
紅色記憶《橫戈馬上為人民從紅軍團長到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記者夏遠生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長征路上船只被毀,楊得志妙計過烏江》記者解海南 戰琳琳 艾新
紅星網《楊得志故居》
人物春秋《冀魯豫邊區抗日名將楊得志》作者吳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