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5月17日,比亞迪旗下全新中型轎車——e7正式上市,共推出三款配置,售價區間為10.38-11.58萬。
上市限時優惠價格區間為9.88-11.08萬元。
與此同時,官方還發布多項購車優惠。
當這款中型純電轎車以限時9.88萬元的起售價亮相時,市場忽然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已經被比亞迪打到了10萬以內了。
10萬級市場的降維打擊
從官方發布的圖片來看,比亞迪e7的設計確實很有新意。
前臉配備了符合純電車型特征的封閉式格柵設計;
封閉式格柵與X形導流槽的前臉設計,可以說是比亞迪近年來在空氣動力學領域的探索成果,為車頭增添了不少運動感。
再到修長的矩陣式燈組內嵌雙線日行燈,在晚上點亮時會有獨特的光影標識,提升了整車的科技感與辨識度。
這種設計,能讓人感受到辨識度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比亞迪的功能性。
而車身側面保留傳統門把手的決策讓很多傳統車手覺得安心,畢竟這是基于數十萬網約車司機調研后的做法。
因為在頻繁的上下車中,機械的可靠性遠大于隱藏式設計的科技感。
看看車內,10.1英寸懸浮儀表與15.6英寸旋轉中控屏的組合,在保證基礎交互功能的前提下,少了一些智能化配置的堆砌。
這種減法策略在行業競相追逐"移動智能空間"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大膽,卻正好符合了真實消費者的需求。
對于日均駕駛時長超過8小時的網約車司機,簡潔直觀的操作界面要比繁復的觸控層級更方便;
而家庭用戶更在意的全景天窗與后排純平地板,則通過2820mm軸距帶來的膝部空間優勢得到充分滿足。
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使得e7在這個同價位市場中有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100kW永磁同步電機的功率輸出對于家用完全足夠,也剛好和弗迪磷酸鐵鋰電池正好匹配。
而57.6kWh長續航版26分鐘快充至80%的效率,則是化解了家庭用戶的長途出行焦慮。
當基礎版價格下探至10萬元區間時,e7實際上開啟了中型純電轎車的價值坐標系。
48kWh基礎版本450km的CLTC續航,在真實城市工況下仍能保持380km以上的可靠里程,這對日均運營200公里左右的網約車綽綽有余。
要知道,比亞迪都快成了網約車代言品牌了。
上市首周 2.3 萬臺的預定量里,41% 來自網約車公司。
上打B級,下壓A級
對比同價位的廣汽 Aion S Younger,e7 的軸距長出 70mm,后排地板還做到了純平。
相比于其他A等競品,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帶來的安全背書與規?;a形成的成本優勢,又有著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這種多方面的競爭力疊加,使得e7一上市就顯現出"上打B級、下壓A級"的市場能力。
從海豹的運動轎跑定位到e7的務實家用,比亞迪的海洋網系列有著清晰的市場分層邏輯。
而且e7的上市并不是單獨的事件,而是比亞迪"純電+混動"戰略的一步。
在秦PLUS EV搶占緊湊型市場的基礎上,e7通過錯位競爭填補了12-15萬元區間的產品真空,與馬上煥新的漢EV形成錯位的市場布局。
這種系統性的產品規劃,正在改變消費者對新能源車型的認知。
當e7將中型純電轎車門檻拉低至燃油車同等區間,傳統合資品牌的定價體系的壓力就上來了。
軒逸、朗逸等昔日銷量王者的市場空間被持續擠壓,而造車新勢力的"性價比"優勢也在不斷減小。
這種壓力不僅體現在電車的終端市場,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控制。
在智能化配置的取舍上,e7也展現出難得的產品定力。
全系未搭載L2級輔助駕駛的決策,看起來像是沒有跟隨行業趨勢,實則是對真實用戶需求的理性回應。
滴滴出行2024年度運營數據顯示,網約車日均接單量TOP10城市中,平均時速不足35公里的路況條件,其實高階輔助駕駛基本上用不到。
而家庭用戶更關注的兒童座椅接口、后排獨立空調等配置,則通過細節優化得到重點強化。
比亞迪,趕著友商走
比亞迪的e7 上市后,吉利、長城的新車發布計劃全亂了套。
原定第三季度上市的幾何 G6 和歐拉閃電貓,突然提前兩個月開始預熱。
這場由比亞迪引發的價格戰,正在倒逼每個車企都在加快自己的進度。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產品思維,體現了成熟車企在技術冗余與用戶價值的平衡的智慧。
更有意思的是,比亞迪約有15%的訂單來自傳統燃油車用戶,這個群體的轉化標志著新能源汽車開始突破早期采用者圈層,向大眾消費市場延伸。
同時比亞迪的供應鏈優勢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隨著兆瓦閃充站的布局,e7 的補能效率還能再提升。
更讓人期待的是,超級 e 平臺的技術下放。
也許明年,e7 就能支持更高功率的快充,徹底解決續航焦慮。
到那時,比亞迪可能真的要把 “油電同價” 變成現實了。
弗迪電池的CTB技術將電池包體積利用率提升至66%,這項創新不僅優化了車內空間,更使整車制造成本下降約12%。
而自研電驅系統的規?;瘧茫屓娤到y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15%-20%。這些隱于幕后的技術積累,最終轉化為終端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回望2012年Model S橫空出世時,傳統車企對電動化的遲疑與今日合資品牌在價格戰中的窘境如出一轍。
不同的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策源地已從硅谷轉移至深圳。
在可預見的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分化將愈發明顯。
一邊是以智能駕駛為賣點的高端車型持續發展技術,另一邊則是e7為代表的實用型產品不斷拓寬市場,讓更多消費者享受便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