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假日,全國各地的游客便涌入柳州城,各大景點景區、公園、文博場館、美食市集人山人海,文旅市場活力迸發。
5月19日是第15個“中國旅游日”,據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統計,2024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9061.53萬人次,同比增長12.3%;實現旅游總收入(花費)988.37億元,同比增長11.7%。
游客登龍城閣欣賞美景。記者 黃蕊 攝
吸引頭回客、留住回頭客,柳州這座“寶藏”城市有著自己的“制勝法寶”。
有“味道”:特色美食帶動“腳尖”
“二兩,空心菜,在這吃。”近日,在柳北區三中路一家柳州螺螄粉店,來自云南的游客李思楚熟練地點上一碗粉。當下,酸、辣、鮮、香、燙、爽的柳州螺螄粉讓眾多如李思楚一般的游客“尋味”而來,“排隊兩小時,嗍粉五分鐘”成為一種常態。
柳州市螺螄粉協會會長程方曉表示,通過預包裝柳州螺螄粉的發展,柳州培養了大批“粉絲”,“舌尖”帶動了“腳尖”。文化“出彩”,旅游“出圈”,形成城市和游客的“雙向奔赴”。
柳州為慕名而來嗍粉的游客開通了兩條螺螄粉特色公交專線,探索“以游育產、以產興游”的工業旅游融合發展模式,“螺霸王”品牌打造螺螄粉文化展覽館……場景創新持續提升文旅體驗。
隨著柳州螺螄粉的爆火,越來越多的地方美食進入游客視野。除了螺螄粉,游客們還能品嘗到柳州露水湯圓、柳州豆粉饃、柳城云片糕、長安濾粉等地方特色美食。柳州市將這些特色美食制作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和傳承柳州味道,為游客帶去地道、多元的味覺體驗。
有特色:山水與工業和諧共生
美味在舌尖,風光映眼前。“一碗粉”和各類特色美食吸引八方來客,讓游客領略到生態宜居之城的獨特魅力。
“本是為了品嘗地道的螺螄粉來到柳州,沒想到還被這里的風景‘圈粉’了。”廣東游客鐘曉敏與好友在洋紫荊花季來到柳州,身著民族服飾與“半城碧水半城緋”的美景合影留念。
4月12日,拍攝廣西柳州市環江濱水大道盛開的紫荊花。通訊員 覃慶和 攝
暢游花朵盛開、綠意蔥蘢的公園城市;乘坐水上公交、柳江游船欣賞柳江風光;到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都樂公園、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等處感受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綠水青山令游客流連忘返。
享有“工業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業最強”美譽的柳州,實現山水與工業和諧共生。近年來,柳州激活工業遺產,將城市“銹帶”變為“秀帶”,為游客深入了解柳州提供更多選擇。
3.4萬余件展品,其中工業實體有6000多件,在柳州工業博物館內,工業文物成為一部活的柳州工業歷史書,工業元素文創產品則為場館注入時尚氣息。東方夢工場—柳空文創園、石尚1966文化藝術園區等由老廠房實現蝶變的文旅園區,也被夜娛、夜食等業態盤活,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有內涵: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
假期,走進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八寨景區來一趟休閑旅游,一覽保存完好的侗族木構建筑、服裝飾品、歌舞文化、生活習俗;在融水苗族自治縣聽蘆笙、觀斗馬;或是到柳州市博物館、柳州文廟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參觀、逛展。在柳州游玩,具象化的“文化味”可觀、可感、可體驗,文化因旅游“活起來”“火起來”。
柳州魚峰歌圩中秋歌會。記者 黃真真 攝 (資料圖)
山歌魅力,四海皆知。如今,“一歌仙”成為一張“聽得見”的城市名片,有山水為幕、歌聲做伴的魚峰公園已是不少游客來柳州必去的打卡地點。
魚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廖潔介紹,魚峰公園著力挖掘自身文化資源,擦亮“歌仙劉三姐”文化名片,通過規范山歌直播,讓山歌在劉三姐傳歌、升仙之地傳得更好、更遠。
魚峰區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積極培育“歌圩經濟”新生態,將傳統山歌文化與現代演藝、文創產業相結合,推出沉浸式歌圩體驗、非遺工坊、直播經濟等業態,讓千年歌脈成功轉化為蓬勃的產業活力。
一座有內涵的城市,不僅在于“文化味”,還在于“人情味”。廖潔說:“在廣西三月三、‘五一’等節假日期間,我們通過提供咨詢服務、飲用水、便民應急藥箱,以及馬鞍山觀景平臺紀念照拍攝等‘寵粉’舉措,讓游客獲得更好的游玩體驗。”
在柳州的多個景點,都設置了暖心的“寵粉”志愿服務崗,景點與游客實現“雙向奔赴”,持續傳遞著“人民城市”的溫度,更好地引客而來。
風味美食、山水風光、文化內涵、城市溫度,柳州的“寶藏”不只一面,正隨著游客的到訪不斷“解鎖”,常游常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