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報道,5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巴停火后首次公開講話,宣稱印軍的“朱砂行動”讓巴基斯坦陷入“徹底的絕望”,其無人機和導彈在印度面前如同稻草般落下。這番充滿自信的言論,與印度空軍在實戰中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巴基斯坦使用中國制造的殲-10C戰機,在空戰中擊落了包括3架法制“陣風”在內的6架印軍機。
更具戲劇性的是,印度退役陸軍中將尚卡爾作為嘉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語出驚人,稱“與其和擅長打仗的巴基斯坦軍隊作戰,印度更愿意與中國軍隊開戰。”他的理由是巴基斯坦對中國武器的操作“比解放軍還要好”,更擅長打仗,因為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中國不知道如何處理實戰,缺乏經驗”。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一起槍擊事件,造成26人死亡、46人受傷。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巴方則堅決否認。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發動代號“朱砂行動”的空襲,打擊巴基斯坦境內9處目標。巴基斯坦迅速反擊,不僅擊落5架印空軍戰機,還癱瘓了印度70%的電網,甚至宣稱摧毀了一套S-400防空系統。雙方一度接近全面戰爭邊緣,直到5月10日達成停火協議。
在這場持續19天的沖突中,印度的表現堪稱“高開低走”。莫迪政府最初試圖通過軍事行動展示強硬形象,卻未料到巴基斯坦的反擊如此迅猛。尤其是殲-10C戰機的實戰表現,讓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顏面盡失。
面對戰場上的失利,被打疼了的印度政府,也只能通過輿論戰轉移焦點,強行營造“印度贏了”的敘事氛圍。
比如莫迪就在講話中反復強調“摧毀恐怖分子營地”,卻對印軍的損失避而不談。印軍尚卡爾中將還更是一度將矛頭指向中國,聲稱巴基斯坦因長期使用中國武器而“更難對付”,印度應轉而與中國對抗。這種邏輯看似荒謬,實則反映了印度的戰略焦慮:既無法在與巴基斯坦的對抗中取得優勢,又試圖通過對華強硬來提升國內支持率。
印巴沖突的背后,暗含著大國博弈的影子。美國在停火后急于“搶功”,試圖通過介入南亞事務鞏固其影響力。然而,印度對美國的態度卻充滿矛盾:既希望借助美國的技術和市場,又不愿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接受外部調解。這種矛盾,在莫迪的講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既強調“摧毀恐怖分子營地”的“勝利”,又刻意回避只字不提美國的角色。
盡管印巴已達成停火協議,但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根本分歧并未得到解決。停火后不到24小時,邊境地區便再次傳出爆炸聲,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協議。這種“打打停停”的模式,凸顯了和平進程的脆弱性。而且即使現在,莫迪還揚言只是暫時停火,而不是停戰。
對于印度而言,莫迪政府若繼續通過“反巴”和“抗華”轉移矛盾,不僅無法解決克什米爾問題,還可能進一步激化地區緊張局勢。而印度嘉賓的言論,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試圖用對華強硬的姿態掩蓋軍事上的失利,卻暴露出其戰略思維的混亂。
莫迪的“勝利宣言”和印度嘉賓的“對華叫囂”,本質上是印度在戰略困境中的無奈之舉。從“朱砂行動”的失利到停火后的輿論戰,印度試圖通過一系列“表演”重塑國際形象,卻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在中美博弈加劇、地區安全形勢復雜的背景下,印度若不能正視自身問題,而是沉迷于“大國幻覺”,最終只會陷入更深的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