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練習行書時,既要“取法乎上”,還要牢記“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很多書友一上來就練“二王”、顏真卿等人的行草書,忽視了自己基礎薄弱、難以理解復雜筆法的現實,因此耗費時間和精力,結果收效甚微。最合適的方法是先找一條“捷徑”,打好基礎后再直入晉唐。
而趙孟頫的字就是最佳捷徑,一是因為他廣取諸家法度,尤其是對二王和帖學一脈大師的筆法了如指掌,因此筆筆有來源;二是趙孟頫的字還順應了書寫實用化的趨勢,筆畫更細膩、結字更精準,還省去了過于繁瑣的處理,非常便于上手;三是真跡較多,便于我們選擇。
趙孟頫傳世書法中,寫于66歲的《明肅樓記》堪稱一生的“扛鼎之作”。在寫此帖時,趙孟頫已達“人書俱老”境界,用筆純熟,而且摒除早年的媚氣和拘謹,以剛柔并濟、蒼勁雅雋著稱,將王羲之與李邕風格熔冶一爐,形成了新面貌。
《明肅樓記》全卷縱29厘米、橫297厘米,共計74行、514個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書寫時心手和諧、精致典雅,每個字都無可挑剔,稱得上“神級書法”了,如祝允明所說:“獨振國手,遍友歷代,歸宗晉唐,良是獨步。”
此作順鋒入紙,筆尖與紙面形成一個小虛尖,再按壓、鋪毫,中、側鋒并用行筆,極少重按,而是通過腕力控制實現換鋒,中段輕提顯飄逸,兩端稍按顯沉穩,較王羲之的剛勁多了幾分秀婉,較顏真卿的雄強又多了份秀逸。轉折處圓轉如“折釵股”,偶用方筆切角,展現中庸之美。
這種筆法的精準性,使初學者能直觀理解中鋒行筆、提按轉換的核心法則,避免陷入偏鋒扁薄或滯重板結的誤區。結字平正緊湊、勻整自然,中宮實而外延舒展,既符合楷書辨識度,又融入行書的流暢性。墨法以潤為宗,通過濃淡變化營造韻律。
《明肅樓記》行中有楷書筆意,便于學習者自然過渡,克服楷行割裂的通病,而剛柔相濟、方圓相合、疏密相生的平衡,有助于培養學書者書寫的豐富性。趙孟頫力挽南宋書法衰風,復興晉唐傳統,其書風影響元明清三代,學習趙體等于握住傳統書法的“脈絡”,上可追溯二王,向下可銜接明清,實現“通古今之變”的學習格局。把此作臨摹透徹,您的行書直接“封神”!
而今,我們將趙孟頫《明肅樓記》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學習。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