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濟夫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九曲黃河,曲折奔流至魯、豫兩省交界處的入魯第一縣——東明焦園鄉,歷經千百年哺育,在黃河與黃河故道的夾角地帶,塑造了一處近800公頃的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植被多樣,食物豐富,環境幽靜,鳥類云集,是候鳥遷徙的主要通道,是留鳥、候鳥和旅鳥覓食、飲水、棲息的重要場所。天鵝、灰鶴、大雁等野生鳥類已經連續10多年來此越冬,很多罕見鳥類已經在這里安家,呈現了一幅人與鳥類和諧共存的生態畫卷,填補了菏澤市無國家級濕地公園的空白。它是母親河孕育的歷史成就、河道遷徙與東明變遷的見證,更是當今黨和政府帶領人民護理、開發的碩果,現已成了黃河奔流的地標。
東明縣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東明黃河對岸的濮陽西水坡,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于沼澤地下挖掘了我國第一個蚌殼塑龍虎陪葬墓。《史記》載:大禹“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這里為兗州之地。古九州之一的兗州,以黃河、濟水為界。宋代經學大師邢昺解釋道:兗,信也。此地世代以誠信而著稱。湯武革命,商湯伐昆吾,伐有娀之虛,伐三朡之國,滅夏而建立商朝。昆吾、有娀之虛、三朡之國,都在這一帶。春秋時,這里的葵丘舉世矚目。齊桓公與諸侯葵丘會盟,提出了“無曲防”的治河理念。所以,這里不但是四戰之地,也是爭霸熱土。
秦始皇掃六合,完成統一大業,聽信術士之言,不斷地到東方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嬴政第一次東巡,封禪泰山,登瑯琊刻石,頌秦德,明得意。秦始皇沿馳道,到達戶牖(今東明縣焦園鄉西南,河南蘭考界內)時,“霾霧四塞,不能進”,即突然間霧霾彌漫,道路難辨,車馬不能行進。
《易經》云: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天生濃霧,是何征兆?雄心勃勃的始皇帝認為,霧氣騰騰的天氣是天降祥瑞,此必為寶地。這樣的環境,才適宜于飛龍在天,于是就把戶牖改名為東昏。
擁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帝,首次東巡,意在祈求他的帝業興旺、江山永固、萬世傳承。這個時候,他何曾想到,就在東昏東部的豐沛之地游蕩的劉邦,恐怕連泗水亭亭長還沒有當上。誰能料到,10年以后,這個不務正業的劉邦,很快接受秦帝國的投降,又打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東昏東北的氾水之陽登基,建立起一個漢王朝!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戶牖邑始置東昏縣。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這個公元前與后的世紀分界線,并沒有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這里的百姓是在黃河泛濫成災,洪水遍地橫流中度過的。人們都說王莽不堵塞黃河決口,是為了他祖上墓地,倒不如說他不愿意得罪水神河伯。王莽篡建新朝,狼煙四起,河患不止。他建國元年(公元9年),認為“昏”不吉利,就把東昏改成了東明。這便是東明地名的開端。由“昏”改“明”,一字之變,給這里的人們燃起了對美好明天的憧憬。王莽卻并沒有因此被后人稱頌。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漢光武帝劉秀,這個出生在濟陽宮(今東明南)的皇帝,十分厭棄王莽,愛屋及烏,他把目光聚焦到了東明這塊寶地,又把東明之名改回了東昏,并讓它歸屬兗州陳留郡。陳留郡后改為陳留國,漢獻帝劉協曾被封為陳留王。
東明、東昏,只不過是地名符號,由“明”變“昏”,反映的是執政者的執政心態。三國魏黃初四年(223年),東昏縣降為東昏鎮,其地竟歸屬陳留封國的外黃、濟陽二縣分管。此后的740年間,先后經晉、南北朝、隋、唐,原屬地歸屬多變。
據史料記載:唐末五代,相互討伐,戰爭連綿,多有決河,以水代兵,致使黃河平均每年形成水災2.4次。頻繁的黃河決口改道,也沒能阻止宋朝文化的繁榮。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為加強對北方的管理,在東明鎮復置東明縣,屬于開封府轄區,為京畿重地。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面對金人進犯,宋軍扒開黃河大堤,奔騰的河水淹沒了汴梁城,也淹沒了東明。金大定三年(1163年),因黃河南徙,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年),東明縣城北遷至宛亭故地,即今東明濕地北邊的東明集鎮。元初屬南京路曹州,后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此后,黃河的肆虐,戰爭的無情,東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在東明集,留下了一處令世人不解的黃河懸棺之墓。
元朝時黃河頻繁決口、改道,1357年,東昏城被沖毀。明嘉靖年間,東昏徹底被黃河泥沙埋在了地下。而今故城遺址難覓,東昏成為歷史的記憶。
明朝大規模移民,又建東明城于云臺(今東明縣城西)之上。山西戲曲說唱、武術、雜技等,隨之而來,與本地的風俗碰撞、交融,豐富了這里的文化。明洪武十年(1377年)黃河泛濫,一場罕見的大洪水,滌蕩魯西南大地,東明縣再次被廢。
黃河岸邊的人民,坦然面對洪水,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弘治三年(1490年),明政府再設東明縣,并移至東邊的大單集規劃建城,為今天東明縣城之肇始。它在古東昏之北,又在今東明之南。至此,縣建制曾三置兩廢、五設治所、一次大遷徙。這一古一今,一昏一明,一南一北,反映了東明從“東昏”到“東明”2000多年的歷史變革。清朝,東明縣屬直隸省大名府。
清咸豐四年(1855年),黃河改今道,在魯、豫交界處的古道上形成了一片水澤濕地。
當今黃河在東明流長74千米,灘涂面積1.3萬公頃。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是在省級濕地公園的基礎上升級建設的,規劃總面積317.60hm2,其中濕地面積246.53hm2,濕地率77.6%。高峰時有鳥類約200種,近15萬余只在此生活。據統計,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震旦鴉雀、縱紋腹小鸮、紅隼等,三級動物有斑嘴鴨、蒼鷺、小鸊鷉等。公園以弘揚黃河文化、開展森林游憩娛樂、水上游樂、植物觀賞、野生鳥類觀賞、休閑度假、果品采摘等項目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態旅游區,景區分為黃河文化風情區、森林游憩娛樂區、植物觀賞區、生態保護區等景區,主要有碧海金灘、林下花海、植物園、動物園、君博園、兒童游樂園、百果園、水上娛樂中心、跑馬場等景點。公園規劃區分為生態保育區 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四大功能區,集保護、開發、恢復 科研、宣教、觀光于一體,可以有效地保護該區的濕地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將發揮重要作用。
今日東明,天空越來越藍、洪水越來越清、林木越來越多、城鄉越來越美,綠水繞城轉,藍天映水流,畫在景中走,人在畫中游,到處綠意蔥蘢,一派欣欣向榮······,這里還有“觀云海日出上泰山,看黃河日落來東明”之說,現已成為黃河岸畔宜居游覽佳地、冉冉升起的“東方明珠”。
(作者系山東省梁山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